东西问丨乌奇捷利:中俄如何在光影世界中寻找情感共鸣?
李笨笨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文化交流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尤其在电影这一光影世界中,双方通过联合制作、电影节展映以及文化论坛等形式,探索情感共鸣的表达路径。乌奇捷利,一位长期关注中俄文化互动的学者,指出电影作为一种全球化的艺术语言,能够跨越国界,触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无论是俄罗斯电影中对人性挣扎的深刻刻画,还是中国电影中对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细腻描绘,两国在光影叙事中展现了各自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在彼此的观照中发现了共通的情感内核。中俄电影合作近年来显著升温。从2014年中俄电影节首次举办,到如今两国合拍片数量的稳步增长,双方在光影世界中的互动日益频繁。例如,2019年的合拍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中俄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引发观众共鸣。这部影片不仅在两国院线取得不俗票房,还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好评,显示出中俄电影在全球市场的潜力。乌奇捷利认为,这种合作不仅是技术与资源的结合,更是在情感表达上的深度对话。两国电影人通过光影,传递对爱、亲情、友谊等普世价值的理解,打破文化隔阂。在电影语言的构建上,中俄两国有着各自的独特风格。俄罗斯电影擅长通过冷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感。中国电影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常用家庭叙事传递温暖与希望。尽管风格迥异,但两国电影在探讨人性、命运与情感时,却总能找到契合点。例如,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经典作品乡愁以诗意的影像探讨离乡之痛,而中国导演张艺谋的活着则以平凡人物的视角展现生命的韧性。乌奇捷利指出,这类作品之所以能引发两国观众的共鸣,在于它们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如对故乡的眷恋、对亲情的珍视。中俄电影交流的另一个亮点是两国电影节的互访与合作。每年在莫斯科和北京举办的中俄电影节,不仅为两国电影人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平台,也让观众有机会接触到对方的文化叙事。2024年的中俄电影节上,俄罗斯电影挑战以其对人类探索精神的描绘,深深打动了中国观众而中国电影流浪地球2则以宏大的科幻叙事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赢得了俄罗斯观众的赞誉。乌奇捷利认为,这种双向的观影体验,让两国人民在光影世界中感受到彼此文化中的情感共鸣。此外,中俄两国在电影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俄罗斯的莫斯科电影学院与中国的一些艺术院校建立了交流项目,双方通过互派学生、举办工作坊等方式,培养新一代电影人。这些年轻创作者在学习中融合了中俄两国的艺术理念,创作出更具国际视野的作品。乌奇捷利特别提到,年轻一代电影人在题材选择上更加多元,他们的作品往往能以更开放的视角,挖掘中俄文化中的共通情感。在全球化的今天,中俄电影的合作不仅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也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力量。乌奇捷利强调,电影作为光影世界的载体,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传递情感、沟通心灵的桥梁。中俄两国通过电影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增进了相互理解,也为全球观众提供了更多元的文化视角。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中俄电影将在光影世界中继续探索情感共鸣的更多可能,为两国人民乃至世界观众带来更多触动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