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网红面包店闭店毁货风波-整筐未售面包直扔垃圾-店员称公司规定无打折
店员回应丢弃未售面包是公司规定事件曝光后,上海万象城一家知名网红面包店闭店时,店员将整筐新鲜未售出高价面包直接扔进垃圾袋,引发公众震惊。静安大悦城同店同样执行此销毁政策,店员无奈表示虽感浪费,但这是严格的公司规定,不打折、不捐赠,只能照办。
牛奶布丁上海网红面包店丢弃未售面包事件
近日,一段拍摄于2025年9月13日晚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画面中上海万象城内一家热门面包店闭店后,店员将剩余的整筐面包毫不犹豫地装入垃圾袋运走。这一场景让无数网友感到心疼和愤怒,因为这些面包并非变质,而是当日的现烤产品,包括售价20元的大奶酥和40元的树莓奶酥叶司等高人气款式。事件曝光后,该店的静安大悦城分店也成为焦点,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闭店前剩余面包虽被集中陈列,但最终仍难逃被销毁的命运。
这种处理方式并非个例,而是该品牌统一执行的公司政策,旨在维护“现烤新鲜,不卖隔夜货”的品牌形象。店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虽然自己也觉得浪费,但规定就是规定,无法更改。这起事件不仅刺痛了公众对食品浪费的敏感神经,还引发了对网红经济下商业实践的深刻反思。许多人开始质疑,为什么不选择打折促销或捐赠给慈善机构,而是直接丢弃?据初步统计,该店每日损耗的面包量可能高达数十个,折合价值数百元,这在高消费的上海市场尤为刺眼。
事件迅速登上热搜,网友们从心疼食物到抨击企业责任,讨论热度持续高涨。
店员无奈回应公司规定浪费面包
在事件视频流传后,多家媒体记者赶赴现场求证,店员的回应成为焦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店员表示:“我们每天现烤面包,卖不完的必须销毁,这是公司从开业起就定的规矩,目的是保证品质,不让顾客买到隔夜货。”他承认,这种做法确实造成资源浪费,尤其在面包价格不菲的情况下,但强调这是为了品牌声誉和食品安全考虑。另一位店员补充道,闭店前他们会尽量通过内部渠道处理少量剩余,但大量未售品仍需严格执行销毁,以避免潜在的卫生风险和品牌贬值。
解读这一回应,可以看出网红面包店往往依赖“新鲜即时”的卖点来吸引年轻消费者,这种规定虽有其商业逻辑,却忽略了社会责任的平衡。专家分析指出,在烘焙行业,现烤模式虽提升了口感体验,但也导致高损耗率,通常在10至20之间。如果不加以优化,长期来看不仅增加企业成本,还会放大公众对奢侈消费的负面观感。该事件的店员回应虽显无奈,却折射出基层员工在公司政策面前的被动性,他们并非决策者,却首当其冲承受舆论压力。这也提醒企业,在追求潮流网红效应的同时,应更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避免小规定酿成大争议。
高价面包销毁引发食品浪费争议
视频中那些被丢弃的面包单价不低,大奶酥20元一个,树莓款高达40元,这让事件从单纯的浪费上升到“高价奢侈浪费”的层面。网友们在评论区直呼“看着都心疼”,有人计算出一筐面包的价值可能超过200元,却就这样进了垃圾桶。解读这一争议,不难发现其根源在于消费主义与环保意识的冲突。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网红店通过高定价和限量供应制造稀缺感,刺激消费者冲动购买,但剩余品的处理却暴露了供应链的低效。行业数据显示,烘焙业整体损耗率较高,但许多传统面包店会选择低价清仓或捐赠给社区,而网红品牌则更倾向于严格销毁,以防影响高端定位。
这种做法虽能短期维护形象,却在当下“光盘行动”盛行的社会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事件引发连锁反应,一些消费者开始抵制该品牌,转而支持注重环保的本地小店。同时,环保组织呼吁政府介入,推动食品浪费法规的完善,如要求企业报告损耗数据并探索循环利用路径。这起高价面包销毁风波,不仅是单一事件的镜像,更是时代下消费升级与责任担当的交汇点,促使更多人反思:网红经济的繁荣,是否该以牺牲资源为代价?
面包店不打折不捐赠执行销毁政策
面对网友的疑问,为什么不打折销售或捐赠剩余面包?店员的统一答复是“公司不允许”,这进一步点燃了舆论火药桶。探访显示,该店闭店前虽有少量9折优惠,但仅限于特定时段,大部分未售品仍被隔离处理,不参与任何促销。解读这一政策,可以追溯到烘焙行业的国际惯例,许多高端品牌如法国知名连锁也坚持“不卖隔夜货”,认为隔夜面包口感变差,会损害口碑。但在中国市场,这种做法与本土“勤俭节约”的文化传统形成鲜明对比。专家指出,不打折是为了避免价格战稀释品牌价值,而不捐赠则涉及食品安全认证和物流难题剩余面包虽新鲜,但运输中可能变质,增加法律风险。
然而,这种解释难平众怒,许多人认为企业应创新模式,如与公益平台合作即时捐赠,或开发“次日特惠”线上渠道。事件后,该品牌虽未正式回应,但分店客流明显下滑,显示消费者对浪费行为的零容忍。长远看,这一政策若不调整,可能从网红神话滑向口碑危机。这也为整个餐饮业敲响警钟:在追求新鲜的同时,如何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