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算是被技术封锁“逼出来的
卓仕琳超级计算机作为科技领域的“国之重器”,在气候模拟、基因研究、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然而,近年来,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不断升级,尤其是对超算领域的限制,试图阻断中国获取关键芯片、软件和技术支持。2015年,美国商务部将中国四家超算机构列入“实体清单”,禁止英特尔、AMD等公司向中国出口高端处理器。此后,封锁范围扩大至EDA软件、半导体设备等,意在掐断中国超算的“命脉”。然而,技术封锁非但未遏制中国超算,反而激发了自主研发的决心,催生了“神威太湖之光”等国产化成果,中国超算在逆境中实现弯道超车。技术封锁的直接后果是倒逼中国加速自主研发。2015年之前,中国超算如“天河二号”依赖英特尔Xeon处理器,性能虽强,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封锁后,国家863计划和科技部投入数百亿元,支持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软件生态研发。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问世,搭载自主研发的申威26010处理器,以每秒125亿亿次的峰值计算速度登顶全球超算排行榜TOP500,打破了美国长达20年的霸主地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感慨:“封锁想卡脖子,结果逼出中国自己的超算王牌!”自主研发的背后是巨大挑战。申威处理器从设计到量产,需突破指令集架构、制造工艺和软件适配等难题。早期,申威26010的功耗和稳定性不及英特尔芯片,软件生态也因缺乏兼容性受到质疑。为此,中国科研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曙光公司等,投入数年攻关,优化芯片架构,开发国产并行计算框架和操作系统“麒麟”。2025年,基于申威处理器的“神威光年”超算问世,峰值性能突破每秒50亿亿次,跻身全球前三,且90以上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专家表示,自主超算的突破不仅是技术胜利,也是产业链协同的成果。封锁还推动了中国超算应用的多元化。过去,超算主要服务于国防和科研,如今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基因测序和AI大模型训练。例如,国家气象中心利用“神威”超算提升了台风路径预测精度,误差缩小20商汤科技则借助国产超算训练AI模型,性能媲美英伟达GPU集群。2024年,中国超算总算力占全球30,仅次于美国,应用场景覆盖50多个行业。网友调侃:“封锁让我们从借船出海到自己造船,现在船还更快!”然而,自主超算之路并非坦途。技术封锁导致初期研发成本高企,申威处理器生产一度受限于7纳米工艺,落后台积电的3纳米技术。此外,软件生态仍需完善,部分国际主流科学计算软件无法直接适配国产平台,需耗费大量时间重写代码。国际合作受阻也带来挑战,美国主导的超算标准制定排斥中国参与,限制了技术交流。尽管如此,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亚非国家分享超算资源,拓展国际影响力,部分弥补了合作空白。技术封锁的倒逼效应还引发了国内对科技自立自强的广泛讨论。社交媒体上,网友热议:“美国想卡我们脖子,却忘了中国有14亿人的智慧!”但也有声音提醒,自主研发需警惕低效重复建设,需平衡投入与产出。专家建议,未来中国超算应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突破3纳米以下工艺,提升芯片性能二是完善软件生态,吸引开发者参与三是推动超算民用化,降低企业使用成本,助力数字经济。展望未来,中国超算正从“跟跑”迈向“领跑”。2025年,国家计划启动“E级超算”项目,目标实现每秒百亿亿次计算能力,挑战全球第一。与此同时,量子计算与超算融合成为新方向,华为、中科院等已投入研发。技术封锁虽带来阵痛,却也让中国意识到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中科院院士陈国良所言:“封锁是压力,也是动力,中国超算的崛起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