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白露节气
白露节气标志着秋意渐浓,露水凝结如霜,寒气初现万物萧瑟。它提醒人们及时收敛夏日余热,增添衣物防凉露,养阴润肺以迎秋燥,深层解读为天人合一的季节转折,呼唤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敬畏。
朱容君-兔子牙白露来了,这节气可不是简单看露水那么回事儿,里面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和那些让人感慨的农家故事。话说在江南一个叫柳溪的小村里,有个叫阿兰的姑娘,今年刚满二十出头,她家世代种稻,靠着那片金黄的稻田过日子。阿兰从小跟着爹妈在地里忙活,白露前几天,她正弯腰插秧,汗水混着泥巴滴下来,那时候天气还热得像蒸笼,可一到白露那天早上,她起床一看,院子里的草叶上全挂着晶莹的露珠,亮晶晶的像洒了层银霜。爹说:“闺女,白露到了,露水凝白了,秋天真正来敲门了,得赶紧收稻子,不然凉风一吹,穗子就蔫了。”
阿兰点点头,心里却有点儿小感慨,这白露不光是露水的事儿,它还带着股凉意,直往人骨头里钻,让人想起那些年少时的野趣。村里人管这叫“白露勿露身”,意思是早晚凉,别光膀子晃荡,容易着凉。阿兰记得小时候,奶奶总爱给她讲白露的传说,说古时候有个书生叫李云,在山里读书,遇上白露夜,露水重得像雨,他淋湿了衣裳,差点儿冻病了。后来他娶了个村姑,那姑娘用艾草煮水给他驱寒,从此俩人过上安稳日子。奶奶说,这故事是提醒后人,白露时节要多吃润肺的梨子、白果啥的,防着秋燥伤身。
阿兰听着这些,总觉得白露像个调皮的信使,送来凉爽,也捎来警惕。今年白露,阿兰家稻田长得特别好,穗子沉甸甸的,爹妈乐得合不拢嘴,早起就去田里割稻。阿兰也跟着,扛着镰刀,一刀一刀收着那金浪翻滚的稻海。割到一半,天忽然阴了,村东头的王婶子跑来喊:“快收!白露雨来了,谚语说白露雨苦,淋了就坏事儿!”大家慌忙加快手脚,果然,没一会儿细雨就淅淅沥沥下了起来,不是大雨,但绵绵的,像在诉说秋的忧愁。雨停后,阿兰和村里的小伙子小峰一起把稻子捆好,扛回晒场。
小峰是邻村的,平时帮着阿兰家干活,两人从小玩到大,这白露节气,他特意早来,说是要帮着抢收小麦地。晒场上,稻子铺开,空气里一股子清香,阿兰擦着汗,笑着说:“白露真准时,露水一白,农活就紧了。”小峰点点头,递给她个梨子:“吃吧,这梨子是白露前后摘的,甜着呢,润肺。”阿兰咬一口,汁水四溢,心里暖呼呼的。原来,白露不只忙农事,还藏着人情味儿。村里这时候流行吃龙眼,说是“白露必吃龙眼”,补身养颜,阿兰家院子里那棵老龙眼树,果子个大核小,一摘下来,红彤彤的诱人。
晚上,全家围坐,吃着龙眼,聊着天,爹讲起年轻时白露的糗事儿:有年雨大,稻子泡了水,他急得一夜没睡,第二天起来发现邻居老张帮着排水,从那以后两家成了铁哥们儿。阿兰听着,眼睛亮亮的,想着自己和小峰的未来,会不会也像这白露一样,从凉意中生出温暖。转眼,白露过了三天,村里开始忙秋收尾巴。东北那边听说谷子高粱都熟了,华北的棉花也采摘得热火朝天,阿兰通过村口小卖部的广播听了这些,感慨万千。白露节气,古人分三候:第一候鸿雁来宾,第二候燕子南归,第三候群鸟养羞。
阿兰抬头看天,果然见几只大雁排成“人”字飞过,鸣声悠长,像在告别夏天的热闹。村西的池塘边,燕子也少了许多,只剩几只迟归的在低飞。阿兰和小峰去河边散步,河水清澈,岸上野花谢了,露珠还挂在残叶上,晶莹剔透。小峰捡了块石头打水漂,两人笑闹着,聊起白露的养生事儿。小峰说:“书上讲,白露时要浅水勤灌稻田,防低温,还得注意防稻瘟病啥的,咱们这儿雨多,得小心。”阿兰嗯了一声,想起奶奶的话:白露是秋属金,金色白,露之色,气始寒。
要多运动,防哮喘鼻病,尤其过敏体质的,得吃清淡,少碰海鲜肥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