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直播卖文物猫腻
央视曝光“直播卖文物”骗局:海口老人两月购四十余件所谓文物,证书费两三百并许诺高价回收,送检均为仿品。文章拆解话术链、证书灰产与平台责任,并提供“十条识别清单”。
夏夏央视曝光“直播卖文物”套路,海口一位老人两月买下四十余件所谓“文物”,一个月支付逾一万七千元,还被诱导购买两三百元的“鉴定证书”以承诺高价回收家属送检五件均为仿品,涉事话术与链条引发警醒。
直播卖古董套路关键词 老年客群 低门槛秒拍 高价回收剧本
整起事件源于“主播助播”的双人话术:先用“非遗传承人”“博物馆合作渠道”做身份铺垫,再抛出“今晚清仓”“只给养老粉”的限时诱惑,配合镜头扫釉彩、敲声纹理,营造“真古董”的观感。接着安排“定向福利”:只需象征性费用即可拿下“精品”,还承诺后续“回收变现”。老人被称“师傅”“藏友”,尊称叠满安全感,心理防线被一点点放下,直播间秒拍成为“参与仪式”。
支付记录与证书费关键词 一万七千元流水 两三百证书 续费陷阱
家属调取手机支付记录,一个月内流水高达一万七千多元更隐蔽的是“证书费”每件两三百,名为“第三方鉴定”,实为“证书打包出售”。主播强调“没有证书无法回收”,把“花小钱赚大钱”的幻觉稳稳钩住。随后再以“回收名额有限”“今晚最后一车”为由,持续诱导续费、加购。表面上是“收藏升值”,实质上是“证书货品”的双重收费,消费链越滚越长。
鉴定结果与法律边界关键词 五件仿品 伪鉴定链 不当牟利
家人随机挑选五件送正规机构,结论清晰:均为仿品,证书非专业鉴定文书,印章、编号不具备独立溯源效力。这类“回收承诺”本质是口头画饼,未形成合法合同依据,具有明显误导。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编造传播虚假、引人误解的商业信息,情节严重可依法处理若构成诈骗,刑法亦有明确边界。案件被曝光后,平台同步排查关联账号与“证书供应”灰链。
家庭防骗与平台责任关键词 子女协同 风险拦截 商家举证
这起个案最刺痛的不是钱,而是“信任被拿捏”。家庭侧可做三步拦截:一是帮长辈设置大额支付二次确认二是建立“购买前发群里”的家族复核机制三是把“证书鉴定回收”的关键术语讲明白,告诉长辈“先鉴定后交易”的底线。平台侧的责任同样明确:建立“涉古玩直播白名单专类审核证书核验”,对宣称“回收升值”的带货行为实施高危拦截,形成事前风控、事中取证、事后追责的闭环。
识别猫腻的十条清单关键词 断代术语 反向搜图 先鉴后买
给观众一份上手就用的识别清单:一看“断代术语”是否堆叠夸张二看“专家背书”是否可查资质三看“来源渠道”是否能溯源到机构四看“证书格式”与编号是否可核五用反向搜图查是否旧图翻炒六查主播历史成交与差评七对比同行定价是否异常八拒绝“先付证书费”九坚持“先鉴后买”十保留聊天记录、支付凭证,必要时报警。黑子网用户调侃:“真古董怕你不查,假古董怕你多问。”一句玩笑,正好点破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