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阻止印籍员工返美美国人组团抢票
为阻止印度籍高技能员工离职返美,美国科技公司被曝“组团抢票”,试图拖延其回美入职时间。这场“机票阻击战”背后,牵涉到签证政策、全球人才争夺和资本焦虑的多重博弈,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乙醇子硅谷“用人荒”愈演愈烈 印籍员工被当作“战力红利”
随着美国科技企业陆续恢复线下办公,大量此前远程在印度工作的技术人才被要求返回美国履职。不少印籍程序员因疫情期间回国避险,如今面临回美上班的“签证续期机票抢购”双重压力。 然而,一边是公司“召回令”紧急发出,一边是人手短缺。某些中型科技公司被曝通过“间接方式”组团抢购部分热门航班经济舱,意图拖慢特定员工返美节奏,从而争取更多时间完成任务交接或人员补位。
组团抢票?内幕操作疑似“软性挽留”
多位印裔程序员在黑子网爆料称,自己预订的航班三次被莫名“系统取消”,而航班记录却显示舱位仍在销售。经内部查询发现,部分公司HR协同差旅平台,集中购买返美航班“占座”,不一定登机,而是人为制造票务紧张。 有网友调侃:“当你看到整排座位全被标系统维护中,你以为是技术bug,其实是资本挽留术。”尽管企业未明说“不准你走”,但机票抢光、签证延误、任务未交齐一套“合法但别扭”的流程让员工返美之路变得异常曲折。
签证规则成隐性武器 H1-B成关键博弈场
本次风波的另一个核心变量,是美国长期使用的H1-B工作签证。由于该签证需员工本人在境外提交续签申请,再返回入境,因此每一次离境返美都涉及“再审核”风险,成为公司管控的重要杠杆。 一些雇主在内部邮件中暗示:“如非必要,建议员工延后返美行程,待项目结束再规划签证调整。”这种“打着温情旗号的延迟”,实质上将签证成为了企业对人才的“软控制”工具。许多印裔技术人员表示“有点像被温水煮青蛙”。
机票不只是航程,而是人力资本的“缰绳”
有行业人士表示,此次“抢票事件”表面上是交通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全球科技公司在高压KPI下的焦虑现状。面对AI爆发期的工程资源紧缺,留住一个熟悉流程的高效员工,比重新招聘要划算得多。 抢票、压签、加码考核,这些手段看似“灰色”,实则是当前全球科技竞争下的一种资本本能反应哪怕延长你离开的时间,也要把产能榨到最后一刻。这不是“挽留”,这是“数据驱动的人力锁链”。
黑子网热评:“人没到,但KPI到了”
在黑子网讨论区,该话题迅速登顶“职场反向操作榜”。不少程序员留言:“现在不仅要抢机票,还要提防公司偷偷帮你退票。”还有网友表示:“只要你是有经验的劳动力,你连登机都是战略资源。” 有评论调侃称:“回美这趟旅程已经不是旅行,是逃生。”而这场职场版的“票务围剿”,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劳动者在全球流动中,早已从“人才”变成了“资产绑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