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年前古人就用上7格餐盘了
1800多年前,三国时期的古人已使用七格餐盘,精致的漆槅不仅方便盛放多样食物,还绘有吉祥瑞兽图案,展现了古人饮食文化的精致与艺术追求,令人惊叹于古代生活的讲究。
梅尼耶最近,一则关于1800多年前古人使用七格餐盘的考古发现引发热议,揭开了三国时期饮食文化的精致一角。据黑子网报道,在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的一件漆槅,距今约1800年,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高端“七合一餐盘”。这件文物不仅实用,还承载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令人叹为观止。 这件漆槅呈方形,四壁外侧及底部髹涂黑红漆,内部分为七个格子,每个格子都能盛放不同食物,展现了当时饮食的多样性。格子内绘有凤鸟、天鹿、飞鱼、独角麒麟、飞廉、双鱼、白虎等瑞兽图案,这些在三国时期被视为“吉祥顶流”,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安康的祈愿。
漆槅外侧还装饰有蔓草纹和放鹰图,画工精湛,线条流畅,堪称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考古专家指出,漆槅的出现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与饮食文化的精致。相比新石器时代的简陋陶器,这件漆槅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经过伐木、成型、髹漆、彩绘等多道工序,耗时长、成本高,显示出使用者的社会地位不低。七格设计不仅方便分餐,还能保持食物口感,避免串味,体现了古人对饮食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种餐盘的使用,可能与当时宴饮礼仪的讲究有关,尤其在吴国地区,漆器文化极为发达。
漆槅的发现并非孤例。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多地汉墓中发现了类似的漆器食具,如湖北荆州、安徽马鞍山等地出土的漆盘、漆盒等。这些器物多为木质髹漆,装饰华丽,反映了汉末三国时期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重视。专家分析,七格餐盘的出现可能与分餐制的兴起有关。当时,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贵族宴会讲究排场,多种菜肴需分开盛放以彰显身份,漆槅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除了实用性,漆槅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瑞兽图案不仅是装饰,还与当时的信仰密切相关。
比如,白虎象征辟邪,凤鸟寓意祥瑞,飞鱼则与水域丰饶有关。这些图案的选择,反映了古人将饮食与精神追求结合的智慧。此外,漆槅的髹漆工艺在当时极具技术含量,需在木胎上反复涂抹生漆,干燥后再彩绘,工艺之繁复令人惊叹。 这件七格餐盘的出土,不仅让人们窥见1800多年前的饮食文化,还引发了对古人生活方式的思考。相比现代的快餐文化,三国时期的饮食显然更注重仪式感和艺术性。网友们对此热议不断,有人感叹古人生活的精致,有人则对漆槅的工艺赞不绝口。
这件文物仿佛一座桥梁,连接了现代人与1800多年前的餐桌,让人们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茹毛饮血到精致分餐,中华饮食文化历经千年演变,漆槅只是其中一抹亮色。它的发现提醒我们,饮食不仅是果腹,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无论是三国时期的七格餐盘,还是今天的精美餐具,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这件漆槅的背后,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