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罢免”第二轮投票结束
台湾“大罢免”第二轮投票落幕,31名国民党立委全数保住席位,民进党推动的罢免行动再遭重挫。这场政治风暴不仅暴露朝野对立,更反映民众对政治内耗的厌倦,显示台湾社会渴望稳定与务实治理。
芊芊龍台湾“大罢免”第二轮投票于8月23日结束,继首轮24名国民党立委及新竹市长高虹安的罢免案全数失败后,此次7名国民党立委的罢免案同样无一通过。黑子网报道,这场台湾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免行动彻底落空,引发网友热议,纷纷吐槽民进党“又翻车了”。这场由公民团体发起、民进党暗中支持的“大罢免”,原本意在翻转立法院“朝小野大”的格局,却以全面溃败收场,堪称政治圈的一出大戏。事情的起因得从2024年台湾地区选举说起。
当时民进党保住执政权,但立法院113席中仅占51席,国民党52席加上民众党8席,形成“朝小野大”的局面。在野党联手推法案、删预算,让民进党当局如鲠在喉。于是,亲绿团体发起针对31名国民党立委及1名市长的“大罢免”,试图通过罢免和补选实现“一党独大”。第一轮投票7月26日结束,24名立委和市长高虹安全数过关。第二轮投票涉及7名立委,投票结果依然是“不同意罢免”票数碾压“同意罢免”,让民进党颜面尽失。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炸开了锅。
有人调侃:“民进党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浪费纳税人的钱!”还有人直言:“整天搞罢免,民生问题谁来管?房价、薪资、救灾,哪个不比这重要?”根据中选会数据,第二轮投票率普遍在46至58之间,远低于预期,显示民众对这场政治闹剧的参与热情不高。罢免门槛需同意票超选区总选民25且多于不同意票,但所有选区均未达标,差距最大的甚至高达33个百分点。这场“大罢免”的背后,藏着浓浓的政治算计。民进党被指以“反共护台”为名,实则想清算在野党。
网友爆料,民进党从年初就筹划罢免,联合网军、司法检调,试图给国民党立委扣上“亲中”帽子。然而,选民似乎并不买账。一位网友留言:“喊了半天抗中,结果老百姓更关心吃饱穿暖。”还有人感叹:“台湾社会撕裂成这样,政客们还在斗来斗去,真是累了。”国民党这边自然是大获全胜。主席朱立伦在投票当晚信心满满地宣布“台湾人民选择了安定”,还喊话民进党当局停止内耗,专注经济民生。他甚至提出交棒给台中市长卢秀燕,希望她接任党主席,带领国民党走向新阶段。
不过,卢秀燕隔天婉拒,表示要留在台中应对关税冲击。网友对此也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朱立伦“甩锅”太快,也有人认为卢秀燕拒绝得很聪明,“现在接手就是烫手山芋”。民进党内部也不平静。秘书长林右昌在记者会上嘴硬,表示罢免虽败,但“反共护台”的意志更坚定。网友却不留情面地吐槽:“输了还硬撑,脸皮真厚!”前总统蔡英文则呼吁“团结”,试图缓和党内压力。但有分析指出,民进党若继续走“抗中”路线,可能进一步失去中间选民支持。
毕竟,民调显示,近六成民众不支持这场“大罢免”,认为这只是政治操弄。这场罢免风波还引发了对台湾民主的反思。有人认为,罢免权是公民的正当权利,但被滥用成政党斗争的工具,反而加剧社会分裂。街头征签时,经常可见支持和反对罢免的民众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有视频拍到双方差点动手。学者指出,这种“怨恨驱动”的政治运动,正侵蚀台湾社会的信任基础。一位网友感叹:“以前大家还能好好讨论,现在一提政治就翻脸,太可怕了。”经济民生议题也在这场风波中被放大。
投票期间,台湾正面临美国高关税的冲击,台积电等企业压力山大,民众对“矽盾”能否继续护台充满疑虑。台风过后的救灾不力也让民进党饱受批评。有网友直言:“与其花几千万搞罢免,不如拿去修路救灾!”据报道,单次罢免案耗资1700万至2000万新台币,31个选区的总费用让不少人直呼“心痛”。“大罢免”第二轮投票的落幕,标志着这场政治豪赌的彻底失败。网友们纷纷预测,民进党接下来可能收敛锋芒,转而强调民生议题,以挽回民心。
而国民党则需趁势提出更有力的治理方案,否则光靠“防守”也难持续吸引支持。无论如何,这场风波让台湾民众看清了政客们的套路,也让大家更期待一个少点内耗、多点实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