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变化嘉陵江畔的振兴“答卷”:陕西徐家坪深耕融合发展
痞幼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徐家坪镇,依偎在嘉陵江畔,曾经因2008年汶川地震重创,村庄破败、民生艰难。十六年过去,这片土地从废墟中崛起,化身铁路风情小镇,展现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走进徐家坪,平整的沥青路直达农户家门,农家小院整洁美观,梯田与山峦交相辉映,宝成铁路穿境而过的风景令人流连。彩绘墙、特色民宿、农家乐点缀其间,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024年“十一”假期,徐家坪迎来旅游热潮,当地村民余小琴忙碌在自家农家乐,用略阳乌鸡、罐罐茶等特色美食款待游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说:“过去我们只靠种地,现在游客多了,收入翻了好几番,生活更有奔头了。”徐家坪的振兴,离不开融合发展的深耕细作。地震后,当地政府因地制宜,依托嘉陵江的自然风光和宝成铁路的文化资源,打造铁路风情小镇。镇上建起了感恩亭、明理馆等文化地标,融入铁路元素与乡村风情,吸引游客打卡。2023年,徐家坪镇与略阳县电子商务协会合作,推出“电商旅游”模式,将乌鸡、蜂蜜等土特产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全国,村民收入显著提高。上坪村村民张强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家蜂蜜,年收入从原来的几千元增至数万元,他感慨:“过去蜂蜜卖不出去,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订单,日子越过越红火。”产业融合是徐家坪振兴的“金钥匙”。当地围绕“农业旅游文化”模式,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与乡村旅游。略阳乌鸡养殖基地成为支柱产业,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外省市。镇上还开发了梯田观光、采摘体验等项目,让游客在欣赏嘉陵江美景的同时,体验农耕乐趣。2024年数据显示,徐家坪镇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带动就业岗位超500个,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5万元,远超震前水平。教育与文化也在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徐家坪镇上坪党校成为干部培训基地,定期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培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社区还建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留守老人提供服务,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藏族村民李娜娜在社区党群服务站工作,她表示:“镇上不仅环境变美了,文化活动也多了,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得到尊重,生活更有归属感。”社会组织的参与为徐家坪的振兴注入活力。2023年4月,民政部组织的采风团走进徐家坪,实地考察了五大产业研究院、电子商务协会等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果。研究院通过技术指导,帮助村民改良乌鸡养殖技术,提高产量与品质。电子商务协会则培训村民使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这些举措让徐家坪的农特产品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国。徐家坪的巨变,离不开政策支持与群众的共同努力。略阳县政府累计投入数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扶持。硬化的村道、完善的灌溉系统、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村民们也从“等靠要”转变为主动创业,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村民王明军开办了民宿,结合铁路文化设计房间,年接待游客近千人,他说:“现在游客多,生意好,孩子们也能在家门口就业,生活更有盼头了。”网友对徐家坪的蝶变赞不绝口。社交平台上,有人留言:“从灾区到景区,徐家坪的变化太震撼了!”还有人表示:“乡村振兴让乡村不仅美了,还富了,徐家坪是最好的答卷。”这些评价反映了徐家坪振兴的民心所向,也折射出中国乡村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徐家坪的振兴“答卷”,是嘉陵江畔的生动缩影。从地震废墟到美丽乡村,从单一农业到融合发展,这里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未来,徐家坪镇计划进一步挖掘铁路文化,打造更多文旅项目,让嘉陵江畔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