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日均两顿外卖-对食物价格彻底失感-平台补贴与懒人经济惹争议
外卖的普及让人对食物价格逐渐失去敏感度,点餐时只看优惠券和折扣,忽略实际成本。30元的炸鸡、15元的奶茶似乎成了“正常价”,却很少有人思考这些价格是否合理。外卖平台的补贴战和即时配送的便利,让消费者习惯了高频消费,价格失感悄然影响着我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陈晓迪最近点外卖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价格越来越没感觉了。点一份炸鸡,30块钱,点杯奶茶,15块起步,感觉稀松平常。可仔细一想,这些价格真的合理吗?以前去街边小店吃顿饭,十块八块就能搞定,现在外卖动不动就三四十,配送费、包装费一堆乱七八糟的费用加起来,账单总是不知不觉就高了。网上有篇文章说得好,外卖让我们对食物的价格失去了敏感度,点餐的时候只盯着平台上的红包和折扣,脑子里根本没想过这顿饭到底值不值这个价。这事得从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说起。
今年年初,京东突然杀进外卖市场,喊着“全年免佣金”的口号,摆明了要跟美团、饿了么硬刚。美团和饿了么也不甘示弱,纷纷砸钱补贴,消费者这边看着是爽,9块9吃顿米其林,01元喝杯奶茶,优惠力度大得让人眼花缭乱。可这背后,商家和骑手却叫苦不迭。餐饮老板说,订单量是翻倍了,但利润基本没了,员工累得要命,不少人直接辞职走人。骑手更惨,高温下跑单,单价却因为补贴战被压得越来越低,招个新骑手成本都得3000多块,平台却还想再降他们的工资。
这场价格战打了快半年,三大平台京东、美团、淘宝闪购据说砸了上千亿的补贴。消费者乍一看是占了便宜,但这便宜真没那么好拿。平台的优惠券和红包,很多时候是商家和代理商被迫分担成本,商家没得选,只能跟着平台的节奏走,不然就没流量。消费者这边呢,便宜是便宜了,可服务质量却在下滑,订单超时、餐品质量打折扣的情况越来越多。网上有报道说,京东外卖因为订单量暴涨,履约系统都崩了好几次,超时20分钟直接免单,这听着挺好,可实际增加了平台的成本,最后还是得消费者来买单。
到了9月9号,市场监管总局看不下去了,直接约谈了京东、美团、饿了么,明确要求停止恶性补贴,规范竞争秩序。监管一出手,平台们赶紧表态,说要依法经营,杜绝不正当竞争。这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总算消停了点,但大家的消费习惯已经被彻底改变了。点外卖成了日常,很多人已经懒得去菜市场买菜做饭,更别提去餐厅堂食了。外卖平台的算法也厉害,大数据操控着每家店的曝光量和流量,消费者点什么、吃什么,好像都被平台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饿了,打开外卖App,刷了半天,满减、折扣、红包看得眼花缭乱,最后稀里糊涂下单,结账一看,四五十块没了。事后想想,其实也就是一份普通的炒饭加杯饮料,换成自己做饭,成本可能不到十块钱。可外卖的便利让人上瘾,价格高点好像也无所谓了。这种“价格失感”不仅让我花钱更多,还让我对食物的价值没了概念,30块的炸鸡和10块的路边摊,到底差在哪?我还真说不上来。有媒体分析,这场外卖大战本质上是即时零售的博弈。
阿里想用外卖拉动淘宝的日活,京东想靠供应链突围,美团则是死守本地生活的老大地位。可不管他们怎么斗,消费者、商家、骑手似乎都没真正占到便宜。网上有人吐槽,价格战停了,优惠少了,点外卖的成本又高了,大家还是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有餐饮老板在采访里说,补贴战的时候忙得要死,利润却薄得可怜,现在战火平息了,订单量少了,但总算能喘口气,慢慢恢复正常的经营节奏。这场外卖大战让我们看到了平台的野心,也让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
点外卖确实方便,但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想想,到底值不值得为这份便利付出这么多?下次点餐前,我可能得多问自己一句:这顿饭,真的值这个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