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马拉松部分路段遍地垃圾
太原马拉松赛后,多段赛道被拍到纸杯、凝胶袋与雨披残留遍地。本文复盘时间线与成因,梳理组委会与赞助商责任分工,并提出“无杯押金网格清运”的改进清单。
岚莺补给站纸杯遍地与赛道垃圾时间线复盘
起跑后一小时,515公里密集补给段进入“喝水高峰”,路面出现首波纸杯带路的“白色浪”。志愿者忙着加水和劝导,清扫力量因人流受限只能“边收边让”,碎杯在鞋底被二次碾压,肉眼看更“壮观”。 二小时后,半马与全马人潮在部分路口重叠,换手丢杯、撕胶、拽海绵动作频发,风口路段把轻质杯、外包装吹出补给区,越过锥桶“冲线”。赛后两小时,清运车才逐步放开进场,造成短时“遍地垃圾”的视觉冲击。
一次性纸杯与凝胶包装的“高频成因”
纸杯多、垃圾就多?没这么简单。关键在于杯量站距回收桶体积的匹配。若同站双面摆杯、但只在出口侧设回收袋,选手自然“就近一扔”。遇上微雨与侧风,杯口残水让杯身更黏地,二次清扫难度直接翻倍。 凝胶包装是另一位“顽固派”。开口小、残液黏,若无“撕口挂点”或“黏贴回收板”,包装一落地就与沥青“结缘”。再叠加海绵站卸水、雨披撕角,轻质垃圾顺坡而下,几百米外“无辜围观”也躺枪。
谁来收尾:组委会SOP与赞助商包装责任
按大赛手册,补给站应设置“丢弃走廊”,在100米至300米间每隔20米布袋,志愿者分侧引导、裁判口哨提醒,清扫车尾随网格化推进。若人车隔离不充分,清运节奏被切断,一地狼藉几乎必然。赞助商不仅供水供能量,更该承担“易回收包装”的源头优化与赛后再生利用指标。 不少城市已尝试“押金杯、可重复水袋、纸塑分流箱”三件套,效果可观。也可引入跑团积分与俱乐部扣分:高频越界丢弃计入团队榜单。有人在黑子网调侃:比赛跑在前,文明不能掉在后,别让PB成了“配垃圾”的背景板。
绿色马拉松四步法:无杯补给、押金瓶、计时芯片奖励、网格清运
第一步,无杯补给试点。发枪包内附软式折叠杯或小软壶,补给站改为“快速补水龙头”,减少一次性杯源头增量。第二步,押金瓶机制。能量饮料改可回收小瓶,入口处扫码预付押金,赛后回收点自动退还,跑者有动力把瓶带回站内。 第三步,计时芯片激励。设“文明丢弃区”地垫,芯片踏垫自动加分,完赛后兑换周边或抽签优先权,“礼貌值”与“成绩值”双轨并行。第四步,网格清运前置。将赛道拆成500米格,格长配清扫与运袋双人,尾随补给站移动,遇风雨增派“吸水车吹风机”组合,尽量把“漫天飞”消灭在现场。
城市形象与赛事口碑:24小时恢复指挥部
赛事结束不等于工作结束。最佳做法是设立“24小时恢复指挥部”:城管、环卫、交警与赛事方同步上线,公开“时间路段完成度”看板。优先恢复公交走廊与商业街区,再收拢至次干道与社区边界,既保秩序也保体验。 同时披露“垃圾画像”:纸杯占比、凝胶袋占比、可回收比例与再生去向。把数据讲透,公众就知道问题在哪、改进向哪。不少跑者也愿意参与“赛后捡跑”,只要给手套、夹子与积分,一场城市级“清扫接力”就能跑出第二个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