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慢牛需要“冷板凳”思维
最近,网上关于A股市场的话题又炸开了锅,人民日报一篇署名“任平”的文章刷屏,标题直指“当不得疯牛,要当慢牛”,让不少股民心头一紧。这话啥意思?专家解读说,慢牛不是让市场冷却,而是强调稳扎稳打,别指望一夜暴富。冷板凳思维,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摒弃短线炒作的浮躁,踏踏实实看基本面,追求长期价值投资。这背后,是对当前经济爬坡过坎、稳中求进的期盼。
玉兔这两天,股民圈子里热闹得不行,尤其是某网上的投资板块,大家都在热议“慢牛”这回事儿。我有个哥们儿,叫老王,是个炒股十年的老韭菜,平时最爱在群里吹牛,啥“抓涨停”“翻倍股”挂嘴边。这不,昨天他在群里又开始嚷嚷,说自己前阵子追了个高位股,结果套牢了,亏得想跳楼。群里一堆人劝他,赶紧学学“冷板凳”思维,别老想着快钱。人民日报那篇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的文章,讲得透彻:中国经济现在是爬坡阶段,急不得,政策得稳,市场也得稳。
文章里提到,前三季度经济增速48,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算拔尖的,但问题也不少,比如内需不足、企业经营难。这不就是提醒大家,市场不是赌场,得有点耐心? 老王这人,平时炒股就跟打游戏似的,恨不得每天都抓个大牛股。可这回,他算是被现实泼了冷水。他之前追的那只股,属于创业板,市盈率高得吓人,动不动六七十倍,哪经得起折腾?网上有位叫“谦秋说”的投资大V分析,慢牛的核心是“股有所值”,像创业板、科创板这种高估值板块,风险不小,动不动就大起大落。
反倒是那些低估的央国企,市盈率才三到八倍,稳得像老狗,可能是慢牛的底子。老王看了这分析,默默把自己的高位股清了,转头去研究银行股,说是要“坐冷板凳”。 其实,慢牛这词儿不是头一回提。早在2016年,人民日报就聊过“慢牛”和“快牛”的区别,说白了,快牛就是疯牛,涨得快跌得也狠,2015年的股灾就是教训。那时候,市场被配资炒得太疯,杠杆一崩,全场血流成河。现在监管层明显吸取教训了,11月8号人大常委会通过6万亿化债方案,稳地方财政,间接给市场输血。
网上有篇文章说得好,这政策不是为了推疯牛,而是让市场有底气慢慢涨。群里还有人扒出,10月金融数据里,M2增速超预期,达到75,说明资金面在回暖,但房贷数据却不咋地,10月才增加1100亿,比9月的2300亿还少。这说明啥?楼市回暖只是局部,经济复苏得一步步来,急不来。 老王这回算是长记性了,昨天在群里发誓,说要改风格,学着做价值投资。他还特意翻了些资料,发现慢牛市场需要政策、资金和信心的配合。网上有投资人分析,央行9月底推出一堆刺激政策,算是给市场打了强心针,但也明确说了,不能指望一波疯涨。
群里有个叫“小散不散”的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2015年追高被套,之后痛定思痛,专挑低估值高分红的股票,五年下来收益稳稳的。他说,慢牛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像坐冷板凳一样,盯着基本面,别被市场情绪带跑。这话让老王感触挺深,觉得自己以前太浮躁了,老想着抄底逃顶,结果老是被割。 网上还有个热帖,聊到慢牛的历史规律。2005到2007年的那波慢牛,涨得慢但稳,基本是“进二退一”的节奏,持续了两年多。反观2014到2015年的快牛,一个月就冲到顶,后面直接崩盘。
专家说,慢牛需要基本面支撑,比如企业盈利改善、产业升级加快。前三季度数据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新能源汽车产量涨了317,这些都是慢牛的底气。群里有人调侃,老王要是早点懂这些,哪至于亏得裤衩都不剩? 说到政策,网上还有人提到,慢牛背后还有个大背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可能会推高关税,国内得留点政策子弹应对。这也是为啥监管层反复强调“稳”。老王现在算是明白了,炒股不能光看K线,还得看宏观面。
他最近在研究“中特估”,觉得银行、保险这些低估值板块,可能真是未来的香饽饽。群里还有人说,慢牛不是不涨,而是涨得有节奏,投资者得学会抓大趋势,别老想着吃快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