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竞争力 成都全域统筹“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空间布局
上好嘉嘉成都市政府近日重磅发布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一规划不仅为成都未来十余年的发展指明方向,更以全域统筹“三中心一基地”为核心战略,掀开了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新篇章。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建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一规划将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助力成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 所谓“三中心一基地”,指的是“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定位不仅体现了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和西部核心城市的战略角色,更承载了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规划明确,成都将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目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在“西部经济中心”建设方面,成都将顺应产业“建圈强链”理念,聚焦先进制造业、金融、科技、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乡村振兴产业空间的统筹布局。规划特别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链优化和资源整合,提升经济效率,增强区域辐射力。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胡斌介绍,未来成都将在金融创新、营商环境优化和人才集聚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确保经济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打造,则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牵引。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数据显示,成都目前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仅为上海的十分之一,高校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仅372。针对这一短板,规划将通过政策支持和空间保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力争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载地。 在“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方面,成都将加快构建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强化中西部国际航空枢纽和陆港主枢纽的地位。规划提出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增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能力。这意味着成都将进一步融入全球治理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开放型经济水平。例如,空港新城等区域将被打造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全球资源汇聚。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则聚焦新型工业化和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将保障工业用地空间,稳固工业布局,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成都市政协委员张睿睿在近期会议上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重要领域,将为成都制造业基地建设注入新活力。未来,天府新区兴隆湖、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区域将成为先进制造业的重点承载地。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委、省政府近期发布的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为“三中心一基地”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15条务实措施涵盖金融创新、科技转化、对外开放等多个领域,旨在解决制约成都发展的制度性问题。例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吸引高端人才,成都将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巩固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极核地位。 此外,规划还强调了公园城市特色,提出在“三中心一基地”建设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成都将通过构建美丽宜居幸福城市,兼顾经济活力与生态保护,打造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业内人士分析,兴隆湖、空港新城等区域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将成为规划落地的重点区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这一系列举措无疑为成都的城市竞争力注入强大动力。无论是经济中心的资源配置能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成果转化效率,还是对外交往中心的国际枢纽地位,亦或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数字化转型,成都都在以全域统筹的战略眼光,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未来十年,成都的城市面貌将焕然一新,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