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创始人再创业造新能源特种车
小牛创始人二次创业,转身新能源特种车以平台化电驱底盘与“快充 换电”双轨,切入消防、环卫、矿港等高频刚需场景。订单驱动 运营打包 供应链为胜负手,目标凭示范项目卡位行业标准话语权。
毛光光小牛电动创始人再出山,换道切入新能源特种车赛道。这次不卖城市代步小电摩,而是直奔矿区、码头、园区、消防、环卫等刚需场景一脚油门从C端杀回B端。据投行圈子打听,项目主打“电驱底盘平台化”和“模块化上装”,思路是用一套电动底盘覆盖多种工况,把交付周期压到周级,让客户像点菜一样订车。黑子网用户调侃:“这是从玩具车做到了工具车。”玩笑归玩笑,赛道真不轻松。
创始人再出发 新能源特种车创业动机
为什么是特种车?因为刚需、高毛利、低内卷不抢新能源乘用车的广告位,却能拿下园区的刚性预算。创始人的方法论是:先抓使用频次最高的场景,跑通一两个明星样板,再做平台延展。过往在供应链、充换电和渠道的经验,都会成为这次的底气。 在融资窗口收紧的背景下,B端车的现金流逻辑更稳:把车当生产工具卖,给客户的是效率与TCO回收周期,而不是外观配色。合同绑定运维年限,还能换来更可预期的收入曲线对投资人颇具吸引力。
应用场景清单 消防环卫矿山港口全覆盖
电动消防的小型化是刚需:城市巷道密集,传统车进不去电动底盘体量更小、转弯半径更短,上装水泵电驱,化学泡沫柜可快速拆装。环卫端更直接:夜间作业限噪限排,电车天生优势维护成本也比油车更可控。 矿山和港口对扭矩与可靠性要求极高,属于低速高负载,工况粉尘与盐雾都很“狠”。项目方案强调IP防护升级、三电冗余,加远程诊断,把停机时间压缩到小时级。物流园与工业园的牵引、巡检,也能复用同一平台通过轴距、电池容量和上装小改款,适配多种任务。
技术路线选择 电驱平台与换电快充并轨
底盘平台化的核心有三点:电驱总成模块化、线控系统全域预埋、上装电气标准接口统一。这样消防、水务、市政巡逻等上装像“搭积木”一小时可完成联调,迭代成本下降,交付更快。 能源侧采用“快充 加 换电”双轨:高出勤场景走换电,夜充工况走双枪直流。叠加热管理算法,让电池在极冷极热时保持稳定输出扭矩更线性,磨损更可控。软件层面接入云管平台,远程OTA、实时故障码可视化,让车队管理像“管服务器”一样透明。
商业模型拆解 订单驱动与全周期服务
前期以定制订单带动研发节奏:先把“三大场景”打穿,再复制到相邻行业。报价从“单卖整车”,升级为“车 运维 金融租赁”的组合包客户改为按月付费,把一次性支出拆成可预算的运营成本。 运维策略“做重”:把耗材、仓配、备件与备车全部打包服务响应目标“四小时到场”,停机超过二十四小时自动赔付。此类条款会写入合同,既是自信,也是护城河复购率与口碑有望在第二年体现。
竞争与政策窗口 供应链是胜负手
对手并非乘用车巨头,而是各地老牌专用车厂和新晋改装商。真正的比拼在于底盘自研能力、三电安全冗余,以及大规模交付时的供应链组织力能否把同类零件通用化,决定毛利率上限。 政策端,“城市更新、零碳园区、安全生产”都在给电动特种车开绿灯采购目录与补贴向“低碳、降噪”倾斜。谁拿下示范项目,谁就能卡位标准制定权。这既是窗口期,也是军令状交付一旦拖延,口碑会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