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生园月饼被曝涂改日期-南京盒马销售引争议
品牌月饼被指涂改日期后销售事件源于中秋节前夕,一位南京消费者在盒马鲜生购买冠生园月饼后,发现包装盒生产日期喷码下隐藏2024年痕迹,疑似人为涂改为2025年。此事迅速引发食品安全担忧,厂家回应称系去年空盒回收二次利用,月饼本身已全部销毁,但消费者质疑环保措施的真实性与潜在风险。
枫林晚冠生园月饼涂改生产日期事件始末
近日,中秋佳节临近,南京消费者陈先生为企业团圆与客户礼赠,于9月8日在盒马鲜生南京夫子庙店、佳源广场店等六家门店,一次性购买了35盒“南京冠生园礼悦中秋”月饼,总计花费7629.82元。满心欢喜带回家中拆箱时,他意外发现每盒外包装的生产日期处,表面喷码显示为2025年9月,但仔细观察竟有底层2024年的旧喷码痕迹,疑似被人为涂改或覆盖。这让陈先生瞬间感到不安,他担心月饼实际生产日期已过期,食品安全隐患巨大。
陈先生随即在社交平台发布照片和视频,详细描述了这一发现,帖子迅速传播,引发网友热议。许多人表示,中秋月饼作为节日必备,品牌信誉本应是底线,这种包装日期异常直接动摇了消费者信任。事件曝光后,盒马鲜生门店工作人员最初表示将上报总部调查,但陈先生认为这不足以解决问题,他要求厂家提供完整追溯信息,包括月饼实际生产批次和保质期证明。 这一事件的起因看似简单,却暴露了节日消费高峰期下的供应链管理漏洞。陈先生并非个案,类似包装异常的投诉在往年中秋季也偶有发生,但此次因社交媒体放大效应,迅速演变为公众焦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专家指出,生产日期是食品标签的核心要素,任何改动均需合规操作,否则涉嫌虚假标注。陈先生后续补充,他购买的月饼内馅口感正常,但包装疑云让他不敢食用,只能选择退货。这不仅浪费了时间金钱,更让中秋团圆氛围蒙上阴影。事件从个人吐槽到社会议题,折射出品牌在节日营销中的责任担当缺失。
月饼包装盒回收二次利用争议
冠生园厂家在事件曝光后迅速回应,承认包装盒确实使用了去年的回收空盒,并强调这是一种环保举措,旨在减少塑料废弃物对环境的负担。具体而言,厂家称2024年生产的月饼销售完毕后,空盒被回收至仓库,经过清洗和喷码更新后,重新用于2025年新批次月饼包装。厂家还澄清,月饼馅料和饼皮均为新鲜生产,保质期内无过期风险,并已将陈先生购买的全部35盒月饼召回销毁,以示诚意。同时,厂家表示已与陈先生达成和解,提供补偿金和道歉信,但具体金额未公开。
这一回应虽试图平息风波,却引发更大争议。许多环保组织赞赏回收利用的理念,认为在“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转型值得肯定,但消费者质疑:回收盒子喷码覆盖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如果底层旧日期未彻底清除,是否会误导购货者?食品安全专家分析,食品包装回收虽环保,但必须确保标签清晰无歧义,否则涉嫌欺诈。网友评论中,有人调侃“环保成了遮羞布”,担心类似操作在其他品牌中普遍存在。厂家后续承诺将优化回收流程,引入第三方检测,但这是否能重塑形象,仍需时间检验。
事件提醒,企业环保宣传不能流于形式,而应与消费者权益并重。
消费者维权与食品安全隐患解读
消费者陈先生在事件中的维权过程堪称典型,他从发现问题到公开曝光,再到厂家和解,仅用时数日,这得益于社交平台的放大作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障。根据食品安全法,生产日期不得虚假标注,违规者可面临罚款甚至吊销执照。陈先生表示,最初联系盒马鲜生时,门店仅提供退款,却未深入调查,这让他转向媒体求助。最终,厂家主动联系,提供详细说明和补偿,体现了市场监管的威慑力。但专家指出,此类事件频发,根源在于节日需求高峰下,企业为赶工期而简化流程,忽略细节把控。
从更广视角看,这一事件暴露了月饼行业的食品安全隐患。中秋月饼作为高糖高油食品,保质期通常仅数月,若包装日期造假,后果不堪设想。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秋节期间,全国查获食品标签违规案件超千起,其中日期标注问题占比不低。消费者在选购时,应多关注喷码均匀度和批次一致性,避免盲目追捧品牌。事件也推动盒马鲜生加强供应商审核,承诺未来所有月饼将加贴防伪标签。这不仅保护了个体权益,更促进行业自律,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