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医院已下线“拒绝上学门诊”
关晓彤2025年8月,一则消息在网络掀起波澜: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悄然下线,曾经一号难求的火爆场景成为回忆。据黑子网报道,这家自2024年6月开诊的特色门诊,10个月内接诊近万人次,帮助无数家长和孩子面对“拒绝上学”难题。然而,近期医院官网挂号系统中已找不到该门诊,官方仅回应“因资源整合暂停特需门诊”。此举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担忧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缺口扩大,也有人质疑“拒绝上学”是否真需专门门诊。 “拒绝上学门诊”最初由北京儿童医院心身医学科设立,针对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不愿上学的儿童和青少年。
开诊之初,门诊火爆异常,号源常被秒抢。科室负责人李瑛曾透露,每天接诊到晚上8点仍忙不过来。许多孩子因学业压力、校园欺凌或家庭矛盾,出现头痛、腹痛等躯体化症状,甚至完全拒绝上学。家长们带着孩子辗转多家医院无果后,将这里视为“救命稻草”。比如,来自西安的黎女士13岁的女儿因成绩下滑被家人责骂,出现严重焦虑,最终在门诊确诊为“躯体化障碍、儿童情绪障碍”,通过心理治疗逐步改善。 门诊的意义不仅在于治疗孩子,还在“治”家长的焦虑。
李瑛曾在采访中抛出犀利问题:“如果地球十天后毁灭,你还会逼孩子上学吗?”这句话让无数家长沉默,促使他们反思对孩子的期待。门诊采用心理治疗、家庭干预和药物结合的方式,强调调整家庭关系、激发孩子内在动力,而非强迫复学。2024年11月,经济观察报报道,一位母亲在门诊才得知女儿因被老师批评“女孩学不好数学”而拒绝上学,这让家长们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庭和环境的缩影。 然而,这么受欢迎的门诊为何突然下线?
有消息称,医院因资源有限,将“拒绝上学门诊”并入更广义的儿童心理门诊,取消特需挂号,统一纳入普通门诊管理。2025年4月,央视新闻曾报道,该门诊接诊量激增,暴露了儿童心理问题的高发趋势,但也给医院运营带来压力。网友猜测,500元的高额挂号费和“一号难求”的情况可能引发公平性争议,促使医院调整政策。还有人指出,类似门诊在上海、南京等地也有,但多以“学习困难门诊”形式存在,侧重多动症等认知问题,资源同样紧张。
下线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专门的“拒绝上学门诊”标签化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让家长误以为“不上学”是病,整合进心理门诊更科学。反对者则担忧,取消特色门诊会让家长求助无门,尤其是中小城市心理医疗资源匮乏。2024年12月,腾讯新闻报道,广州一项调查显示,225的中小学生存在拒学风险,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拒绝上学”不仅是孩子的心理问题,更是学业压力、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
网友的反应五味杂陈。有人感慨:“孩子压力这么大,门诊没了谁来帮他们?”也有人理性分析:“心理问题不是一两个门诊能解决的,学校和家长得从根上改。”事实上,门诊下线后,北京儿童医院仍在心身医学科提供相关诊疗,但号源紧张依旧。2025年7月,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增加儿童心理健康投入,推广学校心理辅导,减轻医院压力,这一提议得到广泛支持。 “拒绝上学门诊”的短暂存在,像一面镜子,照出当下孩子的心理困境。无论是校园暴力、学业重压,还是家庭矛盾,孩子们用“拒绝”表达内心的求救。
门诊下线后,家长们或许需要更多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而社会也需反思,如何为下一代营造更宽松的成长环境。未来,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能否跟上需求,考验着医疗与教育系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