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3岁丢失男子时隔30余年回家
七老板1994年,四川攀枝花的高庆松小名高洋年仅3岁,随父母在成都火车站探亲时意外走失。30年后,2024年春节,他以“苟永明”的身份从加拿大回到故乡,与亲生母亲相认,叔叔还递上一笔父亲留下的拆迁款。这段寻亲之路跨越三个大洲,历经多次失败,最终在DNA技术和志愿者帮助下实现团圆,感动无数网友。故事始于1994年11月,成都火车站人流如织。高庆松的父母来自江苏徐州和四川攀枝花,带着儿子探亲。父亲高某去售票窗口买票,嘱咐妻子和儿子在原地等待。不料,3岁的高庆松贪玩松开母亲的手,被人群挤散。母亲焦急寻找时,自己也不慎走失,后被好心人送回攀枝花老家。父亲在火车站苦寻无果,报警后展开长达三年的搜寻,足迹遍布四川、江苏等地,却始终没有线索。失去妻儿的打击让高父心力交瘁,几年后因病去世。高母则在经历磨难后重组家庭,但从未放弃寻找儿子。高庆松被好心人送至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因无法提供姓名和家庭信息,被改名为苟永明,寓意“狗年出生,永远光明”。1996年,荷兰夫妇乔泽夫和玛利亚来到福利院,选中安静的苟永明收养。他们带他游览北京后,前往荷兰定居。苟永明在异国逐渐适应,学习荷兰语,考入莱顿大学语言学专业,成为爱因斯坦的校友。他10岁时得知身世,养父母承诺支持他寻亲。从2007年起,他三次回中国寻亲,均因线索不足无果而终。2023年,苟永明的寻亲之路迎来转机。他在加拿大读博期间,通过“宝贝回家”志愿者平台提供血样,录入公安部打拐系统。志愿者“二马”梳理1990-1994年间成都及周边失踪儿童信息,发现苟永明的DNA与攀枝花高母的样本高度匹配。经核实,高母2017年登记的寻亲信息与苟永明的经历吻合:1994年成都火车站走失,孩子小名“洋洋”。2024年2月,苟永明飞抵四川攀枝花,与母亲相拥而泣。母亲拉着他的手,生怕再次失去。几天后,他前往江苏徐州祭拜亡父,叔叔递上存折,称“这笔拆迁款是你父亲的,必须归你”。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感叹:“30年的分离,亲情却从未断!”“DNA技术和志愿者太给力了!”据公安部数据,2024年全国通过DNA比对助4000余个家庭团圆,四川公安“打拐专项行动”功不可没。然而,类似案例也反映出90年代拐卖儿童的严重性及寻亲的艰辛。专家呼吁加强儿童保护,推广DNA数据库应用。苟永明的故事不仅是一场亲情重逢,也展现了科技与人性的力量。他计划每年回中国探亲,同时加入“宝贝回家”志愿者团队,帮助更多失散家庭。这段30年的回家路,温暖了无数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