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江山论坛举办 专家学者共探“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战略”
李雪琴2024年10月,首届江山论坛在浙江省江山市盛大召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战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政商界代表共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实践路径及全球影响展开深入研讨。论坛不仅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华诞的献礼,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蓝图的一次集中展望。期间,与会者结合近期中国央行9月净买入国债2000亿元的政策背景,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金融与社会治理领域的战略部署,彰显了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江山论坛由江山市人民政府主办,联合多所知名高校及智库机构,旨在打造一个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高端平台。论坛开幕式上,主办方代表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模式,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及和平发展五大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回应了中国自身的国情需求,也为全球南方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鉴。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经济领域,论坛围绕中国央行9月净买入国债2000亿元的举措展开热议。专家分析,央行通过大规模国债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意在稳定金融市场、支持实体经济。这一政策被视为中国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军表示,央行此举不仅是短期流动性管理的工具,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中经济韧性的体现,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资金保障。与会者还提到,9月国债收益率跌至2035的年内低点,显示市场对流动性的强烈需求,而央行的精准调控有效平衡了供需关系,避免了市场波动风险。在全球视野下,论坛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启示。来自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者约翰奈特John Knight指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绿色技术创新,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路径。他特别提到,中国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不仅推动了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方案”。与此同时,论坛上也有声音提醒,中国式现代化面临外部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压力。对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向阳建议,中国应继续深化国际合作,增强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以开放姿态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社会治理与文化自信同样是论坛的焦点话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铭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通过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等政策,显著提升了基层民众的幸福感。论坛期间,主办方还组织了实地考察活动,专家们走访了江山市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亲身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例如,当地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提升了农民收入,还传承了传统文化,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论坛还对科技自立自强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强调,科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创新能力已跻身世界前列。他指出,75周年国庆期间展示的C919客机、北斗导航系统等成果,标志着中国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这些成就不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也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值得注意的是,论坛上对“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引发热烈讨论。来自埃及开罗大学的学者艾哈迈德萨利赫Ahmed Saleh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在于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这与西方以资本驱动的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他认为,中国通过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普及,显著缩小了城乡差距,这种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然而,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需警惕“中等收入陷阱”等潜在风险,建议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确保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首届江山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全球现代化路径的探索注入了新动能。论坛期间发布的江山倡议提出,未来将定期举办论坛,邀请更多国际学者参与,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与全球意义。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也是对人类现代化事业的重大贡献。结合央行9月净买入国债2000亿元的政策背景,论坛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在经济稳定与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自信,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现代化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