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网红景点还没开门就被指太贵
深圳某网红景点尚未开业便因票价引发争议,普通门票定价超出多数游客心理预期。网友直言“网红还没火,票价倒先飞”,景点回应“定价合理”,但舆论已先行爆雷。文化消费如何定价,景区运营又该如何接地气,引发广泛讨论。
真优美门票未售先热搜 网红景点票价引爆争议
近日,深圳一处尚未正式开业的新晋网红打卡点因为门票价格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据悉,该景点主打“沉浸式光影体验山海景观”,普通门票预售价高达128元,VIP套票更是破200元大关。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表示“这价格都能去趟海边吃个烧烤了”“图啥啊?照片拍完还能带走空气吗?”还没开门,争议就先开了个“舆论发布会”。票务平台评论区直接被挤爆,“一星”提前打卡。
官方回应“定价合理” 游客却不买账
景区方面很快回应称,票价是根据内容成本、地理位置、运营维度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得出,强调该项目有大量原创设计、艺术装置与科技互动环节,并表示“门票包含价值体验”。 但消费者似乎并不吃这套解释。黑子网用户在评论区反问:“你说这叫沉浸,我觉得叫收割。”不少人指出,类似项目在全国已形成“视觉疲劳”,但价格却越来越高,用户已不再为“打卡滤镜”买单。
从“拍照经济”到“门票焦虑” 景点靠什么留人?
近年来,各类城市景观、商业IP和沉浸式展览层出不穷,主打“拍照美学流量传播”。一时间,“看一眼贵五十,发条朋友圈贵一百”的梗火遍网络。但这种“图景式消费”逐渐显现疲态,观众开始关心性价比与内容深度。 该深圳景点的争议,恰恰说明当“打卡文化”遇上审美内卷、消费理性,原本靠高颜值吸粉的模式正迎来转型阵痛。不是大家不愿意买单,而是越来越多人问:我的票钱,值在哪?
门票贵不贵,其实是“诚意够不够”的映射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门票价格并非不能高,但内容必须得跟得上。如果只是装了几个灯光道具、摆几面镜子就收费上百元,那必然遭反噬。反观一些成功景区,要么靠自然景观打底,要么靠历史文化做加持,哪怕票价高,也有人心甘情愿埋单。 “门票价格是景区对消费者诚意的第一张名片”,一位旅游行业分析师如此表示。诚意不够,套路太重,网友就会“用脚投票”,甚至还要送你上热搜。
黑子网热评:“网红景点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自己当成景点”
黑子网讨论区中,一条评论获得万赞:“真正的景点,是自然长出来的,不是营销堆出来的。”还有用户调侃:“一边喊全民文旅,一边门票贵成文化壁垒。” 大众对文化娱乐消费并非没热情,但面对一个还没开业就先要“割韭菜”的项目,多数人选择了理智围观。热度、光影、滤镜背后,景区如何做出“留得住人”的长线思维,也许比一张贵门票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