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青年说香港青年携3万港币赴内地创业 如今新建产业园即将落成
越小越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香港青年追逐创业梦想的热土。2024年,一位名叫陈泽楷的香港青年以仅3万港币的启动资金,勇敢“北上”广州南沙,投身智能硬件创业。如今,他的新建产业园即将落成,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香港青年在内地创业的无限可能,也成为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热潮的缩影。据悉,陈泽楷的创业项目聚焦智能家居设备,结合广州完善的产业链和政策支持,短短数年便实现从初创团队到产业园区的跨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陈泽楷的创业故事始于2019年。当时,香港经济受多种因素影响,青年失业率一度高企,创业环境充满挑战。陈泽楷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拥有电子工程学士学位,深感香港市场狭小,竞争激烈。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让他看到内地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政策红利。于是,他带着仅3万港币的积蓄,来到广州南沙,加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一个孵化项目。3万港币约合人民币27万元在香港仅够支付数月租金,但在南沙,这笔资金成为他组建团队、研发产品的起点。 广州南沙为陈泽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业环境。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南沙拥有完善的智能制造产业链和丰富的创新资源。陈泽楷的团队初期开发了一款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远程操控家电,受到市场欢迎。南沙区政府提供的“青创贷”成为他创业路上的关键助力。据悉,陈泽楷获得50万元人民币的低息贷款,解决了初创期的资金瓶颈。此外,南沙的创业孵化器为团队提供了免费办公空间、导师指导和市场对接服务,帮助其产品快速进入内地市场。 从单一产品到产业园区的跨越,是陈泽楷创业路上的里程碑。2023年,他的公司“智创未来科技”年营收突破2000万元,产品销往内地多个城市及东南亚市场。凭借这一成绩,陈泽楷成功吸引了超5000万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基金和广州本地创投机构。2024年初,他决定在南沙建设一座智能硬件产业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计划集研发、生产和展示于一体。该产业园预计2025年初落成,将容纳20家初创企业,形成智能硬件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 陈泽楷的成功并非个例。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政策创新吸引了大量香港青年“北上”创业。据香港广东青年总会2023年发布的香港青年大湾区发展指数,近七成香港青年愿意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较2021年的41大幅提升。南沙、前海、横琴等地的创业基地为香港青年提供了低成本的创业环境。例如,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自2014年运营以来,已孵化468家团队,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占236家,总融资额超23亿元。香港青年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超过5000名香港青年通过各类资助计划在内地创业,涉及科技、文化创意和智能制造等领域。 然而,香港青年在内地创业也面临挑战。首先,文化与市场差异需要适应。陈泽楷坦言,初到内地时,他对内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商业模式不够了解,产品定位几经调整才找到突破口。其次,资金和人才短缺是普遍问题。尽管大湾区提供了多种资助计划,但申请流程复杂,且初创企业往往难以吸引高端技术人才。为此,陈泽楷建议政府进一步简化资助审批流程,并加强深港两地在人才流动上的合作。 内地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大湾区吸引香港青年的核心优势。相比香港有限的市场规模,内地拥有14亿消费者的庞大市场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陈泽楷的团队通过与广州本地企业合作,快速打通了从研发到生产的产业链,产品成本降低30,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此外,大湾区的交通便利性也为创业者提供了支持。广深港高铁的开通使香港与广州、深圳形成“一小时生活圈”,陈泽楷每周往返两地,协调业务与资源对接。 社会对香港青年内地创业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网友“湾区追梦人”在社交媒体上评论:“从3万港币到建产业园,这不仅是陈泽楷的成功,也是大湾区创业环境的胜利!”另一位网友“港青未来”表示:“南沙的创业支持让我也想北上试试,香港青年需要这样的舞台!”这些反响反映了香港青年对大湾区发展机遇的认可与期待。 展望未来,陈泽楷计划将产业园打造成深港合作的创新枢纽,吸引更多香港青年加入。他还计划与香港高校合作,设立实习项目,为年轻学子提供内地创业体验。广州市政府也表示,将继续优化创业环境,计划2025年新增10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提供更多补贴和税收优惠。香港民政事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已批出超1亿港元的资助,惠及数千名青年创业者。 陈泽楷的创业故事,从3万港币到新建产业园的落成,展现了香港青年在大湾区的无限可能。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支持、产业优势和市场潜力,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广阔舞台。未来,随着深港合作的深入和创业生态的完善,更多香港青年将在内地书写属于自己的创业传奇,为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