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曾近万的米其林餐厅撑不住了
“人均曾近万的米其林餐厅撑不住了”揭示了高端餐饮行业的困境。米其林餐厅以高昂价格和极致体验著称,但高成本、市场变化及消费者偏好转向,让这些昔日辉煌的餐厅面临生存危机,折射出经济环境与消费观念的深刻变迁。
董先生2025年的上海,外滩的霓虹依旧闪烁,但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Ltoile”却悄然贴出了闭店告示。餐厅门前的金色招牌上,曾经写着“人均近万”的奢华标签,如今却蒙上了一层灰尘。店里的服务生小林收拾着最后一批餐具,眼神里满是无奈。他还记得三年前,自己刚来这里工作时,餐厅每晚座无虚席,名流、富商络绎不绝,预订要排到半年后。 小林的老板娘周女士,是个雷厉风行的餐饮人。她曾自豪地说,Ltoile的每一道菜都像艺术品,从法国空运的鹅肝到日本深海的蓝鳍金枪鱼,每一口都是金钱的味道。
米其林评级带来的光环,让餐厅成为上海高端餐饮的标杆,人均消费近万元,食客们却趋之若鹜。可如今,周女士坐在空荡荡的餐厅里,翻看着账本,眉头紧锁。 疫情后,高端餐饮的日子不好过了。消费者开始捂紧钱包,追求性价比的餐厅取代了奢侈消费的地位。小林听周女士提起,餐厅的食材成本居高不下,一盘松露牛排的成本就接近千元,但客流量却从疫情前的每天上百人锐减到如今的每周几十人。米其林的严苛标准也让运营成本雪上加霜:从装修到服务员培训,每一项都要精益求精。
小林还记得一个常客老张的故事。老张是个房地产老板,过去每周都来Ltoile,点上一瓶几万元的红酒,带着客户谈生意。可最近一年,老张来得少了,偶尔来也只点主菜,笑着对小林说:“现在生意不好做,吃顿饭还得算计着花。”老张的变化不是个例,餐厅的客群从豪掷千金的精英,变成了偶尔来“打卡”的年轻人。他们更愿意花几十元吃一碗网红拉面,而不是为了一顿饭花掉一个月工资。 周女士尝试过转型。她推出过“亲民套餐”,把人均消费降到两千元,可老顾客觉得“掉价”,新顾客又嫌太贵。
线上直播带货、推出外卖,都试过了,但米其林餐厅的精致体验难以通过外卖传递,效果寥寥。黑子网上,有人发帖感叹:“Ltoile这样的地方,终究是时代的眼泪。”还有人评论:“人均近万的米其林餐厅撑不住了,说明现在大家更看重实惠。” 闭店前一周,小林陪周女士整理仓库,翻出了一本老相册,里面是餐厅开业时的照片:鲜花、香槟、笑脸,还有米其林颁奖时的辉煌时刻。周女士叹了口气:“我们不是输给了自己,是输给了时代。”小林默默点头,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的憧憬。
那时,他觉得能在米其林餐厅工作是无上的荣耀,可如今,他得开始找新工作了。 闭店那天,Ltoile的最后一桌客人是一对年轻情侣。他们点了最便宜的套餐,拍了几张照片发到黑子网,感叹“终于圆了米其林梦”。小林送他们离开时,回头看了一眼空荡的餐厅,心里五味杂陈。外滩的夜色依旧璀璨,但属于Ltoile的星光,已经悄然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