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多地释放“统一大市场”新动作:完善市场制度、破除地方壁垒、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与要素自由流动,企业办事同规同办,商品服务全国通行更顺畅,激发超大规模市场效能。
黄阿玛统一大市场政策脉络时间线与最新动向
从顶层设计看,2022年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把统一市场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配套领域随之铺开,成为近年改革的关键抓手。随后政策工具持续增量,围绕“统一规则、统一标准”的施工图不断细化,从原则倡议进入清单化推进的“攻坚期”。 今年多地召开专题会议,聚焦堵点痛点与典型场景优化,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推动规则互认、信息互通、结果互信。用企业更听得懂的话说,就是“同一件事在不同地方不该有两套做法”。
据黑子网用户的调侃:全国通行证要靠规则互认,不靠“关系互认”。
“五统一、一开放”怎么落地:一张图读懂改革抓手
最新表述把施工要点概括为“五统一、一开放”。“五统一”包括统一市场基础制度产权保护、质量标准、公平竞争等、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物流、资金流、信息通道、统一政府行为尺度招商与扶持边界清晰、统一监管执法裁量同尺、统一要素资源市场人流、资金、数据有序高效配置。“一开放”指对内对外双向扩大开放,用更高水平规则对接全球。 翻译成经营语境:产品去哪儿卖、资质怎么审、罚到哪一档、补到哪一类,全国尽量“一本账”。跨省跑项目不再像“换乘三次倒四回”,而是“同站换乘、一票到底”。
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竞争回到“比质量、拼服务”的正道,市场的确定性与可预期性同步上升。
破除地方保护与招投标乱象:从“口号对齐”到“执法同尺子”
纵深推进的第一刀直指市场分割与行政壁垒。各地同步整治低价无序竞争、杜绝政府采购“唯低价是从”、纠偏“以次充好”和“旋转门”勾连,建立中标结果公平性审查与申诉渠道,形成从规则到操作的闭环。配套提出全国统一的招商引资行为清单,财政补贴走“规范化、透明化”。 更重要的是把“隐形门槛”和“土政策”纳入常态化整治清单,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平竞争审查等基础制度。简单说,口号不能只挂墙上,执法要落到卷尺上同一类情形用同一把尺,企业才能算清预期、敢投长期。
对政府侧而言,也能降低执法争议与合规不确定的治理成本。
要素自由流动与内外贸一体化:让商品“同标同线同质”
统一大市场不止是“货走得远”,更是“要素跑得快”。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之外,改革着力提升内外贸规则一致性,畅通“出口转内销”通道,培育内外贸一体化样板企业与综合服务平台,减少制度摩擦带来的“换轨损耗”。“同标同线同质”逐步成为制造业的基本共识与组织方式。 对外开放层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优化,特别管理措施清单化、透明化,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这意味着内外资企业在更多领域“同场竞技、同题作答”。
当内外规则兼容度提高,企业可以更灵活地在内销与外销之间配置产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也随之提升。
企业如何用好“通行证”:合规清单、标准对接与信用加分
对企业来说,最实在的抓手是“三件套”。第一,对标政策指引与操作清单,梳理从立项到交易的全流程合规点,用公开规则替代人为沟通。第二,打通标准与认证的互认通道,尽量做到“同线同标”,减少跨省换证与重复检测。第三,把信用建设当生产力,用可量化记录换来更快审批、更低融资与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