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观察组成员后代向重庆赠送一份46年前的人民日报
陈礼礼10月15日,重庆史迪威博物馆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美军观察组成员后代葆拉斯特林向博物馆赠送了一份珍贵的1978年人民日报,刊载了其父亲保罗多姆克上尉率团访华的报道。这份46年前的报纸不仅承载了抗战时期中美并肩作战的历史记忆,也成为中美民间友谊代代相传的见证。据悉,此次捐赠活动是“史迪威将军后代、美军观察组成员后代访渝”行程的一部分,旨在重温80年前中美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中的深厚情谊,引发了社会对这段鲜为人知历史的热议。
活动背后的故事充满温情,也夹杂着不少“八卦”,为这段跨越五代的情谊增添了生动色彩。1944年7月22日,美军观察组又称“迪克西使团”抵达延安,这是美国首次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官方联系的重要历史事件。观察组由美军上校包瑞德率领,包括保罗多姆克上尉等成员,旨在考察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收集日军情报,并探索战后合作可能性。观察组在延安等地深入调研,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密切交流,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1978年,多姆克上尉率团再次访华,与中国老朋友重聚,相关报道刊登在当年的人民日报上,成为中美关系解冻的见证。此次葆拉斯特林捐赠的正是这份报纸,承载了她父亲与中国的深厚缘分。 据知情人士透露,葆拉斯特林此行筹备已久,她从父亲的遗物中翻出这份人民日报,几经犹豫后决定捐赠给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只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有传闻称,葆拉在整理遗物时还发现了一封多姆克写给家人的信,信中详细描述了1944年延安生活的点滴,提到“窑洞里的热情款待让人终生难忘”。这封信虽未公开展示,但葆拉在捐赠仪式上动情地说:“父亲常说,中国人民是最好的战友,这份报纸是他留给我的珍贵回忆。”现场观众无不动容,纷纷感叹这段友谊的历久弥新。此次访渝的还有史迪威将军的外曾孙大卫邦斯和安德鲁邦斯,他们也向博物馆捐赠了一批史迪威家族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史迪威将军在华期间的工作场景,包括与中共领导人的会面和抗战时期的点滴。有趣的是,安德鲁邦斯在留言册上写道:“我将铭记史迪威家族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历史。”据传,他在参观博物馆时,对一张史迪威与重庆市民互动的照片格外感慨,甚至开玩笑说:“外曾祖父要是知道我们今天来这里,估计会笑得合不拢嘴。” 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作为活动主场,承载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博物馆原为史迪威将军在华旧居,1942年至1944年,史迪威将军作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曾在重庆协调抗战事务,与中国军民结下深厚情谊。知情人士爆料,博物馆为迎接此次访问,特意更新了展陈内容,新增了一组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的珍贵影像,耗时数月从美国档案馆调取。有传言称,策展团队还计划将葆拉捐赠的人民日报作为常设展品,配合数字技术展示,让游客通过VR体验1944年的延安场景,引发网友热议:“这报纸比我年纪还大,太有历史感了!”活动当天,访问团还赴重庆红岩村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了解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历史。有消息称,葆拉斯特林在看到红岩村的抗战文物时,泪水盈眶,称“仿佛听到了父亲讲述当年的故事”。一位随行人员透露,葆拉此行不仅为捐赠,还希望通过探访重庆、延安等地,完成父亲未尽的心愿让中美友谊代代相传。有趣的是,访问团在红岩村品尝了当地特色辣面,葆拉直呼“辣得过瘾”,还打包带回美国,成了现场的“欢乐插曲”。 从更广视角看,此次捐赠活动是中美人文交流的一次缩影。近年来,中美关系虽因地缘政治等因素时有波折,但民间交流始终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202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与环球时报联合发起“中美友好合作故事”征集活动,鼓励分享类似美军观察组的民间友谊故事,引发广泛响应。 有分析人士指出,葆拉斯特林捐赠的人民日报,不仅是历史文物,更是中美人民在抗战中并肩作战的象征。网友对此反响热烈,有人感叹:“80年前的战友情谊,今天还能感动人!”也有人调侃:“这份报纸保存得比我家祖传的碗还好!” 总的来说,美军观察组成员后代向重庆史迪威博物馆赠送46年前的人民日报,不仅重温了抗战时期中美并肩作战的历史,也为新时代中美人文交流注入了一抹温情。这一跨越五代的故事,展现了友谊的持久力量,也让人们对和平与合作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