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豆收获季中国订购量仍为零
美豆收获季对华零订单并非意外,南美免税与价差优势抢走窗口,关税博弈与基差走弱加深挤压。本文以价格与政策双线解析采购逻辑与后续变数。
徐化文美大豆收获季对华零订单真相解析
按惯例,每年新作揭幕,美国墨西哥湾与西北太平洋港口会迎来对华发运小高潮但今年窗口打开,交易商却一致回报“尚无新作对华预订”。别急着扣帽子,这背后是跨区域比价的冷冰冰现实:同样是压榨一吨豆粕豆油,谁能把到岸成本打下来,谁就更有戏。零订单不是“永不下单”,是“此刻无性价比”,定价权暂时在别人家。
阿根廷临时免税与中国20船下单逻辑
故事的高潮在南美。阿根廷短期免税像在价格曲线上按下“瞬移键”,LFOB报价顺势下探,压榨利润一下子翻亮。中国买家先是据说拿下至少十船,随后扩张到约二十船、体量大概百万吨级,船期多落在11月,少数跨到明年。这不是“情怀下单”,而是“表格下单”:一边是免税带来的价差,一边是运费与贴水的组合拳,算完账自然往南看。
关税博弈与采购节奏的拉扯
还有一层是政策沟通的“音量键”。中方释放过“是否买美豆,与取消不合理关税相关”的信号。简单说,若关税不松、价差不收敛,买家不急着对美豆“锁死窗口”等一等,看看对话有没有新进展,顺带让报价回归理性。对卖家而言,这等同把黄金窗口让出了一截对买家而言,则是“先锁便宜,后看政策”,进可攻退可守。
基差走弱与出口窗口被挤压的价格信号
市场也在“发出求救弹”。内陆升贴水一路走软,反映河运、仓储与外销节奏的错位:新作出来了,外面却没足够的目的地需求来接。学界与农经观察早就提醒:新年度对外销售起步偏低,传导到农场端就是“现货不好卖、期货也不跟”的尴尬。基差弱,说明出口渠道不顺窗口被挤,意味着美国要靠更低的离岸价或更好的条款把买家拉回来。
油厂压榨利润与到岸价的“算盘声”
回到进口端,决定性因素仍是压榨利润。口粮与饲料厂看的是全链条:离岸价、运费、汇率、港杂、金融成本,逐项加总再对比盘面豆粕豆油的销售净回。阿根廷临时免税拉开差距,巴西基差稳定又有规模,价格表格一排一排填下去,美豆很难胜出。等到政策面有积极松动,或南美季节性供应收紧、升贴水抬头时,买盘才可能回流,哪怕只是“战术性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