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鸡微博置顶回应了预制菜
罗永浩接连发声点题“预制菜要明示”,并点赞老乡鸡的透明做法西贝贾国龙则称遭遇最大外部危机。事件把“是否明示、怎么明示、谁来监管”拉到台前,餐饮信任战进入“透明即正义”的新阶段。
乙醇子罗永浩点赞与声量对撞 预制菜明示争议时间线
从“预制菜不是不能用,关键要标注清楚”这句口碑台词开始,话题像热油下锅。直播间里,罗某把矛头对准“不明示”的痛点线下,品牌公关忙着灭火与澄清。有黑子网用户打趣:一边是“请把做菜过程写在菜单上”,另一边是“我们早就写了还直播过”,两套话术撞在一起,瞬间点燃了围观情绪。9月中旬,媒体连环跟进,讨论从“到底用没用预制菜”迅速转向“你敢不敢把流程亮给顾客看”。
老乡鸡公开信与溯源逻辑 菜单分级与后厨直播
这家品牌早在年中就端出“公开信溯源报告直播”的组合拳:把门店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的占比摊在阳光下,并把后厨、央厨的关键流程开成定期直播。消费者最关心的,其实不是“有没有用”,而是“我点这道菜究竟属于哪一类”。菜单做分级、小票留标识、外卖详情页同步展示,等于给“知情权”装上可核的螺丝。从商业视角看,这是一笔“以透明换信任”的长期投资从舆论视角看,也是把“打不清的口水仗”转化为“能核对的表格”。
西贝的外部危机与边界定义 贾国龙回应与作业SOP
另一边,西贝的回应则聚焦边界:强调“预加工不等于预制菜”,公布作业指导书,开放后厨参观,否认门店售卖预制菜。贾国龙直言“这是我们最大一次外部危机”,并抛出“真正的声量是一桌桌顾客给的”。这句话既是对流量的反击,也是对内的一记动员:与其被标签拖着走,不如把流程、标准、食安留痕做厚做实,用“可体验的稳定”对冲“可传播的怀疑”。但在社交平台的语境里,定义之争往往绕不开一句“请明示”,谁先把信息补齐,谁就先抢到理解权。
监管口径与明示趋势 预制菜定义下的信息对齐
监管层面对“预制菜”的定义已经落地,关键词是“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并鼓励在餐饮环节明示。问题在于,门店语言与监管语言常常“鸡同鸭讲”:品牌说“中央厨房统一切配提质控损”,消费者听成“整包加热端上桌”。解决方案并不玄妙:把监管口径翻译成顾客能看懂的三栏表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把“我们没有”换成“我们哪些有、为什么、在哪一步”,让信息对齐,而不是对抗。
从吃瓜到落地的清单 品牌风控与消费者自救术
品牌侧的功课:一张菜单分级示意图、一套后厨与央厨的固定直播时段、一份可下载的食安SOP与追溯码清单门店前台、客服与外卖文案统一口径,避免“一个品牌三种解释”。当舆情来袭,先给事实,再给态度,最后给时间线。消费者侧的小妙招:点单前看分级标识,堂食留小票,外卖存批次信息,有异议就按“时间门店菜品批次”四件套反馈。把情绪留一半给吐槽,把另一半交给证据,才能真正改变“看不见的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