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拥军36载巡边放牧情系牧民书写忠诚
孙一宁在新疆阿尔泰山深处的别克多克牧场,有一位名叫胡拥军的哈萨克族护边员,他用36年的坚守,诠释了何为忠诚与担当。胡拥军原名珠玛别克,52岁,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一团六连。他的父亲胡达拜尔干,曾在1952年为解放军剿匪轻骑兵担任向导,组建一八一团后成为职工,驻守“三号沟”放牧巡边。1988年,胡达拜尔干退休,将守护边疆的马鞭交到16岁的胡拥军手中。从此,胡拥军接过父亲的使命,36年来风雨无阻,巡守中蒙边境三号界碑附近的52公里边境线,守护20多万亩草场,用行动书写对祖国的忠诚。他的事迹感动无数人,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殊荣。胡拥军的巡边之路充满艰辛。每年5月至9月,他带着馕、望远镜、镐和斧头,骑马深入“三号沟”,这里距离团部170公里,山路崎岖,乱石遍布,塌方和泥石流频发。每次巡边往返至少3天,需在山顶和沟底宿营。他不仅检查边防设施是否受损,防止牲畜越境,还要警惕盗猎和非法采挖药材的行为。1998年,胡拥军发现5名携带猎枪和动物毛皮的陌生人,凭经验判断他们是盗猎者。他巧妙邀请对方到帐篷吃饭,趁夜骑马七八小时赶到边防派出所报案,最终协助抓获盗猎团伙。据统计,36年来,他拦阻临界牲畜4000余头、人员20余人,制止违法采挖药材100余人次,向牧民宣讲法律法规200余次,为国家挽回重大损失。胡拥军的忠诚不仅体现在护边,更融入对牧民的深情厚谊。别克多克牧场是牲畜转场要道,每年春夏交替,十几万只牲畜需跨越数百公里迁徙。胡拥军驻守的克兰河牧业点成为牧民的温暖驿站。刮风下雨时,他为路过的牧民提供饭食、搭建帐篷、围圈舍、供应草料,甚至腾出自家圈舍让牲畜过夜。他的妻子加娜尔回忆,去年11月,胡拥军冒着大雪为牧民找马,十几天杳无音讯,让家人揪心不已。他还向牧民传授防灾知识,教他们观察天色预判雨量,防范泥石流、洪水和大雪等灾害。多年来,他无偿送出700多包草料,价值2万余元,赢得了牧民的广泛尊敬。一八一团负责人何永辉评价:“胡拥军是牧民的贴心人,他的帐篷就是大家的家。”胡拥军的坚守源于父亲的教诲和家族的传承。他的父亲胡达拜尔干曾说:“我们脚下的国土,一寸都不能丢。”这句叮嘱深深烙印在胡拥军心中。他的弟弟穆哈买提考入警校后成为边防武警,后来转到边境管理大队,与兄长共同守护边疆。他的儿子达吾然正在内地读大学,立志毕业后返回新疆为兵团工作。胡拥军欣慰地说:“爷爷是兵团一代人,我是二代,儿子是三代,我们要一代比一代做得更好。”每到牧场,他总会升起五星红旗,2022年更换新旗杆后,他将国旗照片设为微信头像,时刻提醒自己维护国家利益。他常对牧民说:“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守护好共同的家园。”胡拥军的巡边生活充满危险。牧场内棕熊和狼群频频出没,牲畜常遭袭击,最严重时一年损失20多头牲畜。1990年的一夜,他发现羊群受惊,追出去看到熊拖走一只羊。夜晚,他和同伴用干草假人“站哨”,仍难防狼群,一次就损失6只羊。一次巡边,他与5名护边员被狼群包围,幸亏同伴杜志勇点燃鞭炮驱散狼群,才化险为夷。面对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他凭借经验提前预警,保护牧民和牲畜安全。即便环境恶劣,他始终坚守承诺:“不管多苦多累,都要守好三号界碑,尽最大努力帮助牧民。”作为牧区兼职宣讲员,胡拥军用牧民能懂的语言,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和民族团结故事。他与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护边员同住一顶帐篷,共同巡边,情同手足。有一次,他将马让给一名汉族护边员,自己徒步4小时护送对方到目的地,展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他的事迹感染了无数人,2024年9月27日,他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赴京参加表彰大会。视频连线95岁的父亲时,他说:“我没有辜负您和国家的期望。”胡达拜尔干的铜像伫立在216国道旁,纪念他1952年为解放军剿匪引路的英勇事迹,胡拥军延续了这份荣光。胡拥军的36年巡边,不仅是个人对祖国的忠诚,更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他用马蹄丈量边疆,用行动温暖牧民,成为“三号沟”的守护者。他的故事在阿尔泰山间传颂,激励着更多人投身边疆建设,守护祖国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