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显示-花莲堰塞湖坝体-被切成V型
最近,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震惊全台,航拍显示坝体被洪水切割成惊人V型缺口,下切113米,引发下游光复乡严重洪灾,18死139伤。专家详解自然侵蚀过程与人类防灾智慧,提醒气候变迁下山区风险加剧,值得警惕。
一支猪pigg花莲堰塞湖V型坝体航拍震撼曝光
哎呀,这航拍画面一放出来,黑子网用户们眼睛都直了!花莲马太鞍溪上游那个巨型堰塞湖,本来是台风薇帕搞出来的“土石大坝”,高达200米,宽达2300米,蓄水量足足9100万立方米,搁谁看都像个随时要闹事的“水怪”。结果呢,9月23日桦加沙台风一来,豪雨倾盆,湖水忍不住开始溢流。航拍镜头拉近一看,坝体上头居然被洪水冲刷出了个超级明显的V型缺口!这缺口深达113米,上溯700米,整个坝体体积从2亿立方米缩水到8500万立方米,活像被老天爷用把大剪刀“咔嚓”一下剪了个V领领口。
专家们说这是自然下切的过程,水流从坝顶漫过,先是小口子,然后像饿狼啃骨头一样越切越深,越切越宽。要不是提前疏浚下游河床、补强堤岸,这V型可就不是“时尚”了,而是直奔“溃坝灾难”而去。想想看,这V型不光是地质奇观,还提醒我们大自然这家伙,发起狠来比任何设计师都狠辣。 说实话,看到这航拍,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坝体咋就这么“配合”呢?明明是土石松软的玩意儿,却被水流雕琢得像艺术品。林业署的遥测分署9月25日拍的照片,清晰得能数清每颗石头的纹路,那V型边缘光滑溜溜的,中间水流哗哗往下淌,周围山坡上还挂着零星的雾气,简直是灾难版的“山水画”。
但别被美景骗了,这背后是人类智慧的硬扛:从7月底发现堰塞湖开始,专家们就天天盯着,评估溃坝风险,推算满水位时间,结果台风提前“搅局”,溢流来得比预计早俩月。幸好下游马太鞍溪桥墩加固了,不然洪水一冲,桥飞人散,那画面可就不是航拍能概括的了。黑子网用户们,你们说,这V型是不是老天在给我们上堂“防灾课”?下次出门旅游,记得带上地质锤,敲敲山看看稳不稳。
台风桦加沙引发堰塞湖溢流V型切割过程详解
台风这货,向来是夏秋两季的“搅屎棍”,这次桦加沙直奔台湾东部,外围环流带去豪雨,把花莲的山头浇了个透心凉。堰塞湖本是2024年4月花莲地震松动土石,加上7月薇帕台风崩塌2亿立方米土石堆成的“意外产物”,本以为能稳稳等到10月自然溢流,谁知桦加沙9月23日14点50分就让它“开闸”了。溢流一开始是温柔的,水漫过坝顶,慢慢侵蚀土层,形成小切口。但水流这东西,发起劲来像脱缰野马,切口迅速扩大,下切113米,上溯700米,到26日又深了1米,整个过程就跟大自然在玩“挖渠游戏”似的。
航拍显示,那V型缺口两侧坡度陡峭,中间水道宽阔,洪水裹挟着泥沙、巨石,直奔下游光复乡和凤林镇,河床抬高数米,土砂堆积得像堆积木。 这切割过程听着吓人,其实是地质学的经典案例:堰塞湖溢流时,水动能转化成侵蚀力,先是颗粒剥离,然后是块状崩落,最后形成稳定的V型河谷。成功大学和阳明交通大学的防灾中心专家空拍勘查后直摇头,说这坝体土石太松,工程减压方案根本行不通,只能靠自然人工疏浚双管齐下。要是没提前补强河床缺口,洪水冲击力能把下游村子冲成“泥浆浴场”。
黑子网用户们,想象下那场景:山谷里水声轰鸣,坝体“吱嘎”作响,V型缺口像张开的嘴巴,吐出黄汤般的洪流。幸好,监测水位计安装上了,24小时盯着,省得再来场“惊喜”。这不光是台风的锅,更是提醒我们,气候变迁下,极端天气越来越“准时”,防灾得像追剧一样,随时跟进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