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仅凭1张照片找到被拐16年的孩子
一张泛黄旧照,跨越16年与千里人海的追索被重新点亮。四川自贡富顺警方靠人像比对锁定广东疑似对象,跨省采血DNA复核,确认当年失踪男童身份,促成团圆。案件仍在侦办中,技术与坚守并举。
小橙子一张老照片撬动16年寻亲
2009年春天,一个四岁男孩在四川自贡富顺的乡镇走失。那张仅存的儿时照片,成了父母与警方坚持的“锚点”。线索曾一度中断,但承办民警换了几批,案卷始终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细节持续补录,任务从未“归档沉睡”。这一幕让很多人第一次直观感受到,长期寻亲并不是热搜一时,它靠的是规整的档案、耐心的回访,以及对家属“不能放弃”的朴素承诺。
AI人像比对DNA复核的“双保险”
今年年初,转机来了。富顺警方把那张老照片与库内海量图像进行人像比对,锁定广东一名成年男子,面部特征高度相似。民警随即奔赴当地,依程序采集血样,送权威机构复核。结果显示,男子正是当年失踪的孩子。7月,团圆现场泪水涌动,母亲抚面、父亲整理衣领的细节,让“技术找人”有了温度。警方同时明确:对拐卖链条的追查未止步,案侦仍在推进。
跨省奔赴背后的“笨功夫”
很多人把焦点放在“黑科技”,其实更不该被忽视的是“笨功夫”:循迹式排查、跨地协作对接、与地方社区网格的耐心核验。以老照片为起点,结合身高、口音、成长轨迹等多维要素,层层比对才能把“像不像”变成“就是他”。这类工作鲜少镜头,但每一页来回翻折的卷宗、每一次被拒后的再次敲门,都是把概率从千分之一推到“唯一”的关键。
“技术恒心”的反拐范式样本
过去十年,反拐体系持续升级:打拐DNA信息库扩容、跨部门数据协同、人像算法迭代,已多次帮助警方从“老照片里”找人。有案例显示,AI人脸识别曾一次性协助找回走失多年的孩子,而后续仍要靠DNA“落锤”。这次富顺个案,正是“技术提效、证据定性”的范式组合,也提醒公众:主动留存清晰影像、规范报案信息,有助于把“找的可能”变成“找的能力”。
公众关切与法治进展
团圆之外,公众最关心的是追责与预防。警方已表示将加大对存量拐卖案的侦办力度,对“买方市场”保持高压,依法深挖中间环节。社会层面,学校与社区的安全教育、公共场所的护童设施、邻里互助的即时报警,都是“降低风险”的现实抓手。这起跨越16年的重逢告诉我们:正义或许迟到,但不会缺席而每一次科学取证与制度完善,都是为下一次更快的团圆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