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拴着绳子报道“桦加沙”
台风“桦加沙”登陆前夕,凤凰记者在吐露港以安全绳连线引发争议。本文以实地细节、T10信号与风暴潮科普,拆解“冒险”与“专业”的边界。
刀郎记者拴安全绳现场连线真相
9月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正面扑向香港,大埔吐露港一线风雨像是开了挂。凤凰卫视记者王雨婷把安全绳绕在身上,顶着海雾与横风连线,镜头里浪头追着人跑,路面像被海水“借走”了一段。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作秀”,但从画面细节看,立足点靠近海堤、阵风贴脸,站桩不摔都靠运气,安全绳不止是“效果”,更像是“保命扣”。 同场细节更能说明问题:海平面抬升、浪涌越堤、地面水纹倒灌,暴雨夹海风打得人睁不开眼。她自述“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海水”,这不是矫情,是典型风暴潮和阵风叠加的体感。
把“安全绳摆拍”简单归纳,既低估了海况,也高估了人类两条腿的抗风系数。
樺加沙台风T10信号时长与极端天气科普
这次风暴不是寻常角色:T10最高热带气旋信号维持了十小时以上,创下1999年以来的第二长纪录。T10意味着“平均风速每小时63公里或以上”,阵风更狠,体感上是“握伞风筝”。在这个级别下,海面风速和地形切变会制造“贴地气割”,站在海边裸抗,和用命换片子没差多少。 从影响面看,医疗系统录得多起伤情、航班大面积取消,城市运行按下“慢行键”。这解释了为何有媒体在岸线执行连线时会采取“登山式”防护:安全绳、固定点、同伴监护,都是把“风险做减法”的专业选择。
把这种设置当“夸张”,倒不如把它视为给大众一次直观的灾害教育。
大埔吐露港巨浪现场细节与风暴潮机制
为什么偏偏是吐露港?它是半封闭海湾,遇到强风向与潮位抬升叠加,水体像被“推送”到岸边形成堆积效应,浪涌“上岸”就成了家常便饭。当天画面里的“原来是路、后来像岸”的错觉,其实是风暴潮把海岸线暂时向城市推进。 再叠加地形导流效应,风在建筑与堤岸之间形成“风走廊”,局地阵风更冲。对镜头前的人来说,最怕不是雨,而是突发侧向风,轻则转身失衡,重则直接“搬家”到路外。这时候腰部一根绳,就是“防瞬移装置”。
凤凰卫视王雨婷安全绳争议与职业伦理
有人问:记者该不该去这种位置?答案不在“敢不敢”,而在“如何去”。在极端现场获取第一手画面,是媒体的职责之一但职责不等于冒险主义。安全绳、避浪点、撤离预案、同伴联络,这些做足了,才叫“负责的到场”。反过来,没准备、硬冲线,才是把专业当热血剧本。 王雨婷在镜头里自报“绑着安全绳”,这其实是一种透明化把“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公开给观众。信息既传递了风险级别,也顺手科普了灾害防护。对观众,最有价值的不是“她多勇”,而是“你别学”。
黑子网用户的“在线热评”若能从调侃转向“我家阳台该怎么防水”,这条新闻就算完成了一半公益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