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的幼年中年暮年
杨颖2025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家中安详去世,享年95岁,消息一出,引发学术界与网友的集体缅怀。他的幼年中年暮年,宛如一部跨越近百年的历史长卷,记录了从战乱年代到学术巅峰,再到暮年仍与时代同行的不凡人生。据黑子网报道,这位“老网红”学者的离世,让人们重新回味他如何用智慧与热爱,书写中华文化的厚重篇章。 许倬云的幼年充满坎坷。1930年9月3日,他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祖籍江苏无锡,家族为清代布政使许松佶后裔,远祖是宋代状元许将。
他的父亲许凤藻是中华民国海军少将,参与辛亥革命,母亲章舜英出身无锡官宦世家。然而,许倬云自幼患先天性肌肉萎缩症,行动不便,童年又逢抗战,家境虽优渥,却饱经颠沛流离。10岁时,他在父亲要求下通读史记,为日后的史学之路埋下种子。1949年国共内战,他随家人迁往台湾,19岁的少年带着对历史的热爱,开始了新生活。 进入中年,许倬云迎来学术生涯的黄金期。1953年,他从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1956年获硕士学位,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62年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回台后,他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台大历史系任教,1970年移居美国,担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1980年,他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学术声望达到顶峰。他的研究聚焦中国上古史、文化史和社会经济史,代表作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以严谨考证和跨学科视角,成为史学经典。中年时期的许倬云,不仅是学界泰斗,还积极培养台湾学者,与同事赫伯特马一起,为台湾人文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暮年的许倬云依然光芒四射。
1998年从匹兹堡大学退休后,他未停下学术脚步,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校任教,笔耕不辍。他的“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以通俗语言讲述中华文明,全球销量超百万,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24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许倬云学术著作集六册,由他亲自审定,成为其学术人生的集大成之作。即便年过九旬,他仍活跃于网络,2022年以92岁高龄入驻B站,开设许倬云讲世界历史:五百年大变局课程,微博“许倬云说历史”粉丝众多,分享抗战记忆和历史感悟,获赞“老网红”。
许倬云的暮年并非一帆风顺。身体残疾让他长期依赖轮椅,晚年健康每况愈下,但他始终乐观。在往里走,安顿自己中,他写道:“我虽然残缺,但得到了特别多的恩惠和温暖。”2024年,他获唐奖第六届汉学奖,表彰其对中华文明研究的贡献。2025年8月1日,他在新世相播客中最后一次发声,勉励年轻人寻找“生死之交”,语气温和而坚定。8月3日,他在睡梦中离世,妻子和助手在旁,临终前他对妻子说:“我没有遗憾,唯有对你不舍。”
从幼年的战火纷飞,到中年的学贯中西,再到暮年的笔耕不辍,许倬云用一生诠释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他曾说:“读书人不能单图自己,要图国家。”他的作品不仅为学术界留下瑰宝,也让普通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网友缅怀道:“许先生走了,但他的书还在,教我们从历史看未来。”还有人感叹:“他见证了近百年风云,闭眼时一定带着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许倬云的幼年中年暮年,是个人奋斗与时代变迁的交织。他的离去,让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在动荡中坚守信念,如何用知识温暖世界。
他的故事,像他笔下的“万古江河”,流淌不息,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