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电影”为什么不灵了
韩笑黑子网报道 今年的暑期档,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在中国市场彻底凉了。超人7月11日上映,票房仅6400万元神奇4侠:初露锋芒7月25日登陆,票房刚过4000万元。相比过去动辄数十亿的票房神话,这成绩真是惨不忍睹。不仅是这两部片子,近年来的美国队长4雷霆特攻队雷霆沙赞!众神之怒等超级英雄电影,也都在中国市场遭遇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滑铁卢。曾经让影迷们热血沸腾的漫威和DC大片,如今似乎再也点燃不了中国观众的热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首先,电影市场生态变了。国产电影这些年进步飞快,无论是制作水平还是故事深度,都越来越能打。像长津湖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不仅特效不输好莱坞,故事还更贴近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好莱坞大片的光环逐渐褪去,观众不再盲目追捧进口片。尤其是超级英雄电影,套路化的剧情让人看得昏昏欲睡。正邪对立的简单叙事,千篇一律的打斗场面,堆砌的特效,早就没了新鲜感。 再者,流媒体平台的崛起也狠狠分流了影院观众。
现在的年轻人,打开手机就能在B站、爱奇艺、Netflix上看到海量的优质内容,电影院不再是唯一选择。像鱿鱼游戏三体这样的剧集,剧情紧凑、人物丰满,观影体验一点不比大银幕差。很多人宁愿在家刷剧,也不愿花几十块钱去影院看一场“老套”的超英片。更别提疫情后,大家的观影习惯变了,影院的上座率普遍下降。 观众的口味也在变。以前,超级英雄电影靠着炫酷的特效和简单的英雄主义就能吸引一大票粉丝。可现在,观众的审美水平提高了,大家更想要看到有深度的故事,反映现实社会和复杂人性的剧情。
比如黑暗骑士那样的经典,探讨善恶边界,角色有血有肉,至今让人回味无穷。可近年的超英片呢?角色像是流水线生产的工具人,剧情像是在赶进度,恨不得一部电影塞满十几个新角色,结果一个都没立住。漫威第四阶段的永恒族豆瓣评分只有58,烂番茄评分跌破60,被吐槽为“漫威最差”。相比之下,复仇者联盟4那样的巅峰时刻,真是再也回不去了。 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迪士尼在2015年全面收购漫威后,过于急功近利。为了弥补疫情期间的票房损失,漫威宇宙疯狂扩张,两年推出了七部电影,节奏快得像是在赶鸭子上架。
新角色、新设定层出不穷,但剧情割裂、逻辑混乱,观众看得一头雾水。比如惊奇队长2,票房惨淡,观众直呼“如坐针毡”。这种“超长预告片”式的拍法,让人感觉每一部电影都在为下一部铺路,故事本身却没讲好。 回想起来,超级英雄电影的黄金时代,离不开角色的魅力和故事的真情实感。像钢铁侠1里的托尼斯塔克,从自私的花花公子成长为有担当的英雄,观众能感受到他的挣扎和成长。可现在的超英片,角色像是为了推动多元宇宙而存在,少了那份让人共鸣的人性。
总的来说,超级英雄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失灵,既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自身质量的下滑。观众不再满足于特效堆砌的爆米花电影,更期待有深度、有共鸣的故事。好莱坞要想重拾中国市场,得多花心思打磨剧本和角色,别再指望“老三样”能继续圈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