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加速出海-在欧洲市场打开新局-新能源与智能化成竞争焦点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以技术创新和价格优势强势进军欧洲市场,面对欧盟高关税壁垒,通过本地化生产、插混车型突围及跨国合作,销量逆势飙升,比亚迪等品牌已超特斯拉,市场份额从2.5跃升至5.1,标志着中国汽车全球化迈入新阶段,助力欧洲绿色转型。
井川里予比亚迪欧洲销量超特斯拉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欧洲纯电动车注册量首次超过特斯拉,4月销量达11123辆,对比特斯拉的6253辆,领先优势明显。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等核心市场,比亚迪全面超越特斯拉,累计交易量达5646笔,市场占比10。这一突破得益于比亚迪的激进定价策略和车型多样化,如海豹和海豚系列深受欢迎。尽管欧盟对华电动车征收高达35的关税,比亚迪通过匈牙利工厂本地化生产规避部分壁垒,预计年底前在32国铺设超1000家门店,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
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适应力增强。比亚迪的插电混动车型Seal U成为欧洲最畅销PHEV之一,6月销量位居前三,帮助品牌整体注册量达70500辆,同比增长311。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销量下滑,市场份额被蚕食。这不仅考验欧洲本土品牌的响应速度,也凸显中国车企在供应链效率和成本控制上的后发优势,推动欧洲EV市场向更亲民的方向转型。
中国品牌欧洲市场份额创新高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销量达347135辆,同比增长91,市场份额从2.5升至5.1,创历史新高。这一增长覆盖28个欧洲市场,超越福特并逼近梅赛德斯-奔驰,仅次于大众集团。MG、吉利和上汽等品牌贡献突出,上汽MG系列销量达126116辆,占2.3份额,主要来自MG Motor和Maxus车型。 解读这一数据,中国品牌增长源于多元化动力系统布局。纯电动车受关税影响,但插混和混动车型销量激增40,占总销量的显著比例。
JATO Dynamics数据显示,5月中国品牌注册65808辆,占总销量5.9,其中Leapmotor的T03城市车和C10 SUV单月销量超8300辆。欧洲整体车市微增0.7,但中国品牌逆势上扬,挤压了Stellantis集团等本土企业的空间。这标志着中国车企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通过智能驾驶和高效电池技术赢得消费者青睐,预计到2030年份额将达10。
欧盟关税下中国车企本地化策略
欧盟2024年底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后,中国车企加速本地化布局,2025年成为关键转折。比亚迪在匈牙利投资40亿欧元建厂,年产能35万辆,首批量产Dolphin和Atto 3车型奇瑞与西班牙EV Motors合作,在巴塞罗那复兴Ebro品牌生产Omoda和Jaecoo系列,已覆盖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等6国市场。长安汽车3月启动欧洲运营,计划年内销售10国,并选址建厂。 这一策略有效化解贸易壁垒。关税虽达35,但本地生产免除进口税,降低成本20以上。
Leapmotor与Stellantis合资,在波兰Tychy工厂生产T03,西班牙工厂2026年投产B10 SUV。小鹏汽车进入波兰、瑞士等4国,强调技术差异化而非价格战,海外销量目标翻番。分析显示,本地化不仅提升供应链韧性,还符合欧盟碳排放新规93.6克公里,通过积分交易与中国车企互补,形成联盟。这有助于中国品牌避开反倾销调查,深度融入欧洲生态,预计2025年底本地产能将超50万辆,推动中欧汽车产业协同。
中欧车企合作突破贸易壁垒
面对碳排放压力和产能过剩,欧洲车企与中国品牌加强合作,成为2025年欧洲市场新亮点。上汽与奥迪深化技术联盟,输出智能电动解决方案零跑汽车结盟Stellantis,共享电池和软件平台吉利控股与雷诺签署协议,加速电动车研发。欧洲供应商协会数据显示,23欧洲供应商利润率不足5,中国零部件出口填补空白,2024年进口额达1029亿欧元。 合作模式多样化,包括并购闲置产能和碳积分交易。欧盟新规下,传统车企罚款数十亿欧元,中国品牌通过联盟互补超标积分,避免裁员关厂潮。
Ifo研究所调查显示,41钢铁企业计划减员,但中欧联合项目创造就业。比亚迪与欧洲经销商合作,推出订阅服务和24小时试驾,降低入门门槛。这不仅缓解贸易摩擦,还加速欧洲EV转型,预计2025-2035年碳联盟需求持续,中国车企输出“第二增长曲线”,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抢市场”,重塑全球汽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