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跨界造车后 追觅科技进军天文领域
追觅科技继跨界造车后强势进军天文领域,成立天文BU聚焦智能光学系统,首款超大口径望远镜即将亮相,推动空天地一体化战略。创始人俞浩曝批量IPO计划,野心勃勃布局太空经济,黑子网热议其技术共享与潜在风险。
戴羽彤追觅科技天文BU成立背景
9月10日,追觅科技突然宣布成立天文业务BU,从清洁电器跨界到星空探索。创始人俞浩更在朋友圈放话:明年年底起,旗下多个业务将陆续在全球交易所IPO,每个业务都有独立上市计划。追觅2025上半年营收已超去年全年,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服务3000万家庭,线下门店6000多家,硬实力可见一斑。 天文BU的重点是研发智能光学系统和大口径镜片,目标是推出面向大众的智能天文望远镜,顺带切入商业航天产业链。追觅的核心技术是高速马达、算法与运动控制,理论上可迁移至光学设备。
内部传言,他们已柔性改造工厂,既能造扫地机,也能产天文元器件。表面风光无限,但跨界跨度巨大,业内议论纷纷。
跨界逻辑与太空经济野心
追觅的跨界史可谓“野路子传奇”。去年他们宣布造车,目标是2027年推出对标布加迪的纯电超跑,研发团队上千人。如今又进军太空经济,节奏快得惊人。 逻辑何在?核心在于“技术共享”。马达与算法原本为家电打造,如今延伸到汽车与天文设备,既能摊薄成本,又能放大研发成果。全球太空经济预计2030年规模破万亿,光学镜片量产是行业痛点,追觅希望凭制造优势切入。但问题也显而易见:扩张过快,若项目失败,不仅烧钱,还可能砸掉清洁电器的金字招牌。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爆料
最受关注的产品无疑是即将问世的智能天文望远镜。定位是“大众化”:超大口径、智能光学、手机连线自动追星,普通人也能轻松观测猎户座或银河。相比动辄几十万的专业设备,追觅希望用算法和马达技术拉低价格,搅动市场格局。 然而,光学镜片量产极难,投资回报周期长。追觅虽有6379项专利45为发明型,但从清洁电器跨到天文仍是巨大挑战。有人怀疑,这款产品更多是为IPO造势,用来吸引投资者的“故事牌”。如果真能量产,老牌厂商势必被迫降价,天文爱好者倒是乐见其成。
IPO与俞浩的帝国野心
俞浩朋友圈的一句“批量上市”,被视为追觅战略的核心。他想构建一个覆盖家电、汽车、天文的“追觅帝国”,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闭环。这套打法颇似小米系:起步小众,靠爆款撬动,再跨界扩张。 但IPO批量上市风险极大。若天文或汽车项目卡壳,资本市场反噬,股价可能一泻千里。外界对俞浩的评价两极化:有人说追觅是下一个华为,也有人质疑其泡沫化扩张。
战略潜在风险与未来展望
追觅的战略听起来高大上:从地下扫灰到天上揽月。但现实是资金链被拉得像橡皮筋,随时可能崩断。汽车团队上千人、天文BU刚起步,竞争对手中不乏华为、腾讯这类巨头。 不过追觅的优势在于韧性与执行力:专利储备庞大,营收增长迅猛,全球渠道铺开。如果赌对,追觅将从“扫地机小哥”进化为“宇宙大佬”赌输,也至少留下一个跨界创业的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