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评人闫闯称已卖掉小米YU7
车评人闫闯称已卖掉小米YU7,这一举动直击小米汽车的核心痛点,表面是个人选择,实则暴露了品牌在质量把控和用户信任上的隐忧。闫闯作为资深媒体人,他的公开表态像一记重锤,敲醒了那些盲目追捧的粉丝,也引发了对国产新能源车营销泡沫的深刻质疑,提醒行业回归理性与责任。
徐艺真汽车圈最近风波不断,知名车评人闫闯突然在社交平台上宣布,他已将自己的小米YU7卖掉,并直言今后不再接触小米任何产品,理由是与小米“价值观不一致”。闫闯在长文中详细阐述了不满:小米汽车在碳纤维机盖、车规级纸巾盒以及芯片等争议上,没有正面回应用户关切,反而通过媒体和营销手段强行压下声音。他提到,小米YU7作为首款SUV车型,本该以品质取胜,却在交付后频现异响、空间不足和智驾不成熟等问题,让车主们叫苦不迭。
闫闯强调,自己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用车一段时间后深感失望,尤其是小米对车主维权的敷衍态度,让他彻底寒心。这番话一出,瞬间登上热搜,网友们分成两派,有人支持闫闯的勇敢发声,称这是对小米盲目的“铁粉营销”的一次警醒也有人质疑他是不是收了竞争对手的黑钱,但更多人开始分享自己的用车经历。闫闯的举动并非孤例,小米YU7自上市以来,就饱受争议。早在发布会上,小米宣称3分钟大定破20万台,定价亲民的Pro版2799万元、Max版3299万元,吸引了大批手机粉丝转投汽车阵营。
可现实远没那么美好,许多准车主在锁单后发现交付周期拖到2026年甚至更晚,超200人加入维权群,要求退订却遭拒。更有车主反映,提车半个月就发现是测试车,前挡风玻璃有残留痕迹,小米虽道歉并补偿1000元积分,但撤回了后续支持,让人觉得诚信缺失。闫闯特别点名了这些问题,他说小米YU7的后排座椅太矮,皮质质感一般,配色也缺乏亮点,在中端SUV市场面对理想L7、问界M7、宝马iX3和特斯拉Model Y等对手时,竞争力不足。
更严重的是,智驾系统落后,异响频发,后排左侧在不平路面上就闹腾,排查起来费时费力。闫闯卖掉小米YU7的决定,源于一次亲身经历:他本是小米粉丝,早早入手测试,但用车中发现碳纤维机盖宣传与实际不符,芯片稳定性差,纸巾盒等“小设计”更像噱头而非实用。面对小米官方的沉默,他选择用行动投票,卖车后公开呼吁用户“别被流量忽悠”。这事儿迅速发酵,车评圈另一大V陈震也曾炮轰小米YU7的耐力挑战,称其虚标里程和缺乏生活仪式感。
网友们在评论区吐槽,有人说“小米从手机跨界汽车,太急功近利,产能跟不上就别吹牛”还有车主分享视频,展示车辆突然挂P挡趴窝,四天跑两百公里就出故障,维权难上加难。小米方面尚未正式回应闫闯的指控,但内部据传已开始自查,副总亲自给测试车车主道歉,却又因舆论压力撤补偿,引发更大不满。闫闯的表态,让人反思国产车企的崛起之路。小米靠雷军个人魅力和粉丝经济,快速切入新能源市场,但忽略了供应链同步扩产的难题。东风日产高管黄照昆曾讽刺,这种“愚忠粉丝”拉动情绪的模式,注定会撞上现实墙。
闫闯卖掉小米YU7,不仅是个人事件,更像一面镜子,照出小米汽车在质量、交付和服务上的短板。车主们开始组织线上追思,分享旧照和故障视频,有人感慨“本想支持国货,结果成了小白鼠”。闫闯在文中还提到,以后会更注重真实用车反馈,不再盲从品牌宣传。他的粉丝群中,已有不少人效仿,考虑转投其他品牌。事件曝光后,小米YU7的二手市场价格微跌,部分车主挂牌2888万元求转手,转售价未知。专家分析,这波舆论或将影响小米下批订单,迫使他们加强师德教育般的品质培训。
闫闯的勇敢,像一盏灯,照亮了车圈的黑暗角落,也推动公众对职场性骚扰般的营销霸凌零容忍。希望小米能正视问题,回应用户,否则这样的“塌房”还会继续。车评人闫闯称已卖掉小米YU7的举动,终究是行业的一次洗礼,让理性回归主导。内容详情约1120字黑子网瞅着车评人闫闯卖掉小米YU7这事儿,觉得他这步走得挺解气的,小米汽车质量争议一大堆,碳纤维机盖纸巾盒啥的听着就闹心,闫闯直言价值观不合,以后不碰小米产品,这话戳中了不少车主的心窝,大家平时买车多想想实际用着咋样,别光看热闹,这波热议能让小米醒醒神。
据黑子网报道,哎呦,闫闯这车评人卖了小米YU7,还说以后不沾小米边儿了,价值观不一致啊,芯片异响交付拖沓这些毛病忍不了,粉丝们也跟着吐槽,车主维权群都炸了,小米赶紧自查吧,这事儿闹大后二手价都晃悠,提醒车企别总玩儿营销,得实打实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