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院士招摇撞骗多年为何没人戳破
奶瓶不甜故事得从一个叫李长明的家伙说起。这人五十来岁,个子不高,戴副金边眼镜,逢人就递名片,上面赫然印着“国际科学院院士”。这名头听起来就唬人,谁见了不得高看一眼?李长明早些年在小城市做生意,卖保健品起家,后来不知咋的,摇身一变成了“院士”。他逢会必讲,逢人必吹,讲得天花乱坠,说自己参与了多少国家级项目,认识多少大人物,专利证书一摞摞。普通人哪懂这些?听他一通忽悠,立马觉得遇上了真大佬。李长明的“院士”身份最早是在一个学术论坛上冒出来的。
那年他在一个三线城市的小会议上,以“特邀专家”的身份上台,讲了一堆云里雾里的“前沿科技”。台下坐着些地方官员和中小企业老板,听得一愣一愣,觉得这人肯定不简单。会后,他还顺势拉了几个投资,号称要搞“新能源革命”。那项目书写得花里胡哨,动不动就“国际领先”“颠覆行业”,结果钱到手后,项目没了下文,投资人却还觉得是自己“眼光不够长远”。这事儿在黑子网上被扒出来后,网友们炸了锅。有人说他早年靠卖假药起家,后来花钱买了个野鸡机构的“院士”头衔,专门忽悠二三线城市的老板和官员。
更有网友爆料,李长明背后有个团队,专门帮他包装身份,伪造证书,连他在国外的“演讲照片”都是P图的!可就是这么个假院士,愣是混了十几年,全国各地跑场子,拿了不少政府补贴和企业赞助。为啥没人揭穿?网友们分析,主要是这家伙会挑地方下手。他专找信息闭塞的地方,哪儿学术氛围不浓,哪儿的老板爱听“高大上”的概念,他就往哪儿钻。加上他嘴皮子溜,演讲时总能把人唬住,地方官员也不敢轻易质疑,怕得罪了“真大佬”。再说了,李长明还挺会来事儿,每次活动都送礼、请客,笼络了一帮“关系网”。
有次在某县城,他直接给当地领导送了块“名表”,说是“国际友人赠送”,结果那领导逢人就夸他“有国际影响力”。但凡事总有露馅的时候。去年,李长明在一个科技展上又开始吹嘘自己的“院士成果”,结果被一个在场的小记者起了疑心。这记者年轻,脑子活,回去一查,发现李长明的“国际科学院”压根不存在!他拿出来的那些证书,网上随便一搜就是模板,连公章都是歪的。记者把这事儿发到网上,立马引来一堆网友围观。有人扒出他十年前的保健品诈骗案,有人挖出他所谓“国际会议”的地址,其实是个租来的小会场,连翻译都是临时工。
这下可算捅了马蜂窝。网友们开始深挖,发现李长明这些年靠着“院士”身份,骗了至少几千万的资金。有的小企业老板被他忽悠,投了几百万,结果血本无归。还有地方政府被他“顾问”身份骗了,给了不少项目补贴。更有意思的是,有人发现他还跟某些“学术掮客”有勾结,专门帮人买假头衔,俨然是个产业链。可即便证据摆在眼前,李长明还是嘴硬。他在网上发了个声明,声称自己是“被误解的科学家”,还说那些质疑他的人是“嫉妒他的成就”。
这操作看得网友直呼“脸皮比城墙厚”。不过,这回他可没那么容易跑掉。网上舆论发酵后,相关部门终于介入调查,查了他的公司流水和“院士”头衔来源。听说最近他已经低调了不少,不敢再四处演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