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博物馆满是汉字本地人看不懂
阿月浑子黑子网报道前几天刷到一则挺有意思的新闻,讲的是韩国首尔国立中央博物馆里发生的一件趣事。一位来自南京大学的朱同学,暑假期间到韩国交流学习,抽空和韩国朋友一起去博物馆逛了逛。结果发现,博物馆里的文物说明牌虽然有韩文翻译,但文物上的铭文、题记几乎全是汉字。本地观众看得一头雾水,压根儿看不懂这些字啥意思。朱同学一看这情况,立马化身“历史老师”,用中韩双语给围观的韩国朋友和当地游客讲解起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事儿在网上火了,不少人感叹:中国人看韩国博物馆的文物,竟比韩国人自己还顺畅!
事情是这样的,朱同学那天在博物馆的青铜器和古籍文献展区转悠时,注意到很多展品上的文字都是汉字。比如青铜器上的铭文、古籍上的题记,甚至一些地图和官服上的标注,全是用汉字书写的。韩国虽然在现代社会推行了去汉字化政策,日常生活中更多用韩文,但古代文物上这些汉字却是实打实的“历史遗迹”。朱同学凭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现场给十几个围观的游客讲起了这些汉字的含义,还顺带科普了字形演变和背后的历史背景。听众里既有他的韩国朋友,也有路过的当地人,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觉得这“临时导游”讲得太有意思了。
这事儿传到网上后,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说,韩国博物馆里满是汉字,说明古代朝鲜文化深受中国影响,汉字在东亚文化圈里曾经是通用的书写工具。像韩国的官职任免、族谱编撰、甚至日常生活的记录,很多都用汉字。比如韩国国宝第76号,李舜臣的乱中日记,通篇全是汉字,中国人看一眼就能明白意思,而韩国人得靠旁边的韩文翻译才能搞懂。网友们调侃说:“韩国人看自己祖宗的文字还得靠翻译,咱中国人看原文却毫无压力,这感觉真是奇妙!”
不过,这事儿也让一些人感慨韩国文化传承的断层。韩国从20世纪开始推动去汉字化,年轻一代对汉字的掌握越来越少,很多古代文献对他们来说就像“天书”。有网友在黑子网上留言,说韩国博物馆里这些汉字文物,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中韩历史上的文化联系。古代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国,经济、文化、信仰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比如韩国第86号国宝敬天寺十层石塔,不仅用了中国的榫卯结构,上面还刻着西游记里的故事,连修建都有元朝的资助。
当然,网上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些韩国网友觉得,汉字文物虽然多,但这不代表韩国文化没自己的特色。他们认为,汉字只是古代东亚的通用文字,韩国也有自己独特的高丽青瓷和金属活字印刷术。比如青花白瓷梅鸟竹纹壶,虽然受中国影响,但工艺上带有高丽特色。还有人提到,韩国出土的金属活字文物上刻着“嘉靖十四年”,这让他们觉得有点尴尬,毕竟这时间点明摆着跟中国历史挂钩。 这场博物馆里的“临时授课”不仅让朱同学成了网上的“小名人”,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中韩文化交流的意义。
汉字作为东亚文化的桥梁,连接了两国悠久的历史。有人在网上感慨,这种文化交流真是润物细无声,既让韩国朋友了解了自家文物的故事,也让中国网友为汉字的魅力感到自豪。更有意思的是,朱同学讲完后,围观的韩国游客也没忘了礼貌,临走前还对他说了谢谢。这场景让人觉得,文化差异虽然存在,但相互理解的桥梁总能搭起来。 这事儿也让我想起,文化传承这东西真不能断层。韩国博物馆里这些汉字文物,某种程度上是中韩历史交融的见证。
咱们中国人看到这些,会有种亲切感,但对韩国年轻人来说,可能就有点“隔阂”了。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让大家都能更了解彼此的历史和文化。毕竟,文化这东西,不该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该是活在人们心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