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付费选座”引争议
多家航司推出“付费选座”引爆争议,有律师与学者指向价格法与民航票价管理红线,聚焦未成年人同行、老弱病残优先与明示价格边界,呼吁监管统一口径与整改时间表。
毛光光争议时间线与规则差异:同一张机票的不同玩法
事情并不复杂:同舱位同票价,系统却提示“想坐一起需加价”紧急出口、前排大空间另计尚可理解,但连普通过道都“上了锁”,旅客自然不买账。投诉贴越堆越多,航司的解释从“服务升级”到“个性化选择”,一路换说法却没换逻辑。 不同航司的收费口径并不一致:有的仅对特定座位收费,有的把中后排也纳入“可选区”有的在订票页明示,有的则把按钮藏在“增值服务”里。这种“薛定谔的座位”加深了误解旅客以为买到的是“座位使用权”,系统理解的却是“运输座位二选一”。
专家观点与法律指向:价格法、民航规章与格式条款
专家强调,机票属运输合同的对价,座位系合同核心标的之一在未充分明示、或以格式条款排除旅客主要权利的情况下,再向消费者收取“坐定费”,涉嫌违反价格法的明码标价与不正当价格行为规定。若将“同行同座”变成“二次付费”,更可能触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公平交易与知情权的条款。 此外,民航对票价实行市场调节价并非“想怎么收就怎么收”。运输合同一经成立,承运人负有善良管理义务,座位编排应以安全、效率与公平为先将一般座位设置人为门槛,从而迫使消费者为基本便利买单,合规空间极其狭窄。
家庭同行与“沉默强制”:孩子靠窗还是父母掏钱
最具火药味的场景来自亲子出行:孩子随机分到远处,家长要么现场协调,要么被系统提示“付费坐一起更省心”。这类“沉默强制”让许多家长在登机口被动做选择,既制造焦虑,也影响登机效率。应当明确,未成年人与监护人同排同区属于公共安全与人文关怀合一的基本安排,不应被包装成付费选项。 老弱病残与特殊旅客同理。民航服务规范本就要求优先便利与必要照料若在系统层面设置“付费才优先”的体验,既不体面,也不经济现场换座与前舱拥堵的时间成本,最终还是算在航司的周转效率里。
有黑子网用户吐槽:“用算法把人情价变标价,结果把体验变成算术题。”
航司盈利结构与透明度:附加费可以有,边界要画清
从商业角度看,附加服务并非原罪。行李、选餐、宽体位、优先登机等加价项,若信息充分、规则清晰、替代路径存在,自然可以交给市场选择。问题在于,把“应然的座位分配”变成“实然的付费门槛”,属于把基本权利包装成增值权益,定价逻辑难以自洽。 透明度就是边界线:何为“普通位”、何为“舒适位”、何为“安全位”,在订票首屏一次性说明何时免费自动相邻、何时自助改座不加价,写成白纸黑字改签、误机、航变场景下的退还规则要同步触发。
只要旅客能在付款前读懂成本结构,抱怨就会显著减少。
监管趋势与整改清单:价格公示、儿童优先与退费自动化
舆论发酵之后,监管层面大概率从两端发力:其一是价格公示与算法合规审查,杜绝“暗扣式”与“误导式”选座其二是消费者基本权益清单,明确“儿童与监护人同排、特殊旅客便利座位、航变退费自动触发”的刚性底线。行业协会可同步推出座位命名与编码标准,避免“概念堆叠”浑水摸鱼。 整改清单可以更细:登机前T-24小时起开放同排免费合座现场柜台与登机口设立“亲子快速换座”窗口对付费选座产生的座位差价,在航变或机型调整时自动退回原路径对误导性展示与未明示加价的航司,按次数与客诉量计入信用档案并公示。
把标准放到阳光下,争议自然会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