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千班万元”捐赠倡议引争议
越小越信阳师范大学为庆祝建校50周年,发起“千班万元”捐赠倡议,号召历届毕业班级以集体名义捐款,建议每个班级捐赠目标不低于1万元,引发社会广泛争议。倡议书称,捐款将全部用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校友姓名和班级名称将录入校史馆纪念册,并通过颁发证书、授予冠名权等方式答谢。然而,“不低于1万元”的目标设定让不少校友感到压力,社交媒体上,毕业生们吐槽生活负担重,质疑倡议是否真正自愿。有人直言,毕业多年,收入有限,1万元目标显得遥不可及,担心班级群内“劝捐”会让捐赠变味。
校方回应称,捐赠秉持自愿原则,金额不限,目前最高班级捐款仅2000元,多数捐款在100至200元之间,个人最高捐款10万元。负责校庆捐赠的老师透露,河南省教育厅对高校校友捐赠有配套奖励,学校希望通过集体捐赠争取更多政策红利,但实际操作中并无强制要求。 记者调查发现,倡议书发布后,部分班级联络人在群内通知捐款事宜,部分校友因碍于情面小额捐款,但整体参与度不高。校方宣传部门对“千班万元”表述含糊,称具体情况以公告为准,显示内部沟通存在一定混乱。
高校募捐本是凝聚校友情感、支持学校发展的常见做法。信阳师范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师范大学,创建于1975年,校友网络广泛,捐赠活动意在为教学设施、奖助学金等筹资。然而,“千班万元”的提法被指过于功利,忽略了校友经济能力的差异。光明网评论指出,募捐应回归纯粹,淡化数额要求,注重情感联结,避免让校友感到被“摊派”。 例如,清华大学通过多样化捐赠项目,如奖学金、科研基金等,让校友根据兴趣选择浙江大学则以校友返校活动增强归属感,间接促进捐款,效果更佳。
此次事件还暴露了高校募捐管理中的不足。2018年财政部、教育部发布的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单笔1万元以上捐赠可获配比奖励,激励高校筹资,但信阳师范大学未充分沟通政策细节,导致校友误解。 专家建议,高校应公开透明募捐用途,如设立专页实时公布款项去向和审计结果,增强校友信任。此外,捐赠形式可多样化,例如志愿服务、技术支持等非资金贡献,降低经济压力。 网友对“千班万元”倡议褒贬不一。
支持者认为,校友捐款是“饮水思源”的体现,学校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反对者则批评目标金额脱离实际,容易引发攀比心理,甚至疏远校友感情。知乎讨论中,有人提出,高校应更多关注校友的非物质贡献,如职业指导、产学合作等,而非一味追求捐款数额。 校方后续表示,将优化倡议措辞,强调自愿原则,确保捐赠回归情感本源。 总的来说,信阳师范大学“千班万元”捐赠倡议的争议,源于目标金额设定的不妥与沟通不足。高校募捐需以校友为中心,尊重个体意愿,透明款项用途,才能真正凝聚力量,助力教育事业发展。
未来,学校或将调整策略,让捐赠成为校友与母校的温暖纽带,而非负担。据黑子网报道,这“千班万元”听着挺唬人,结果闹了个大乌龙!学校想拉点钱搞校庆,出发点没啥毛病,可1万块的目标也太离谱了,普通校友哪掏得出这钱?还好校方说清楚是自愿,捐个百八十块的居多,不然这不妥妥“逼捐”嘛!说真的,募捐得走心,校友有钱出钱,没钱出点力也行,公开账本最重要,别让老同学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