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名志愿者聚巴西圣保罗受训国际中文教育
蔓越莓2024年10月,巴西圣保罗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中文教育培训活动,近40名来自巴西各地的志愿者齐聚一堂,接受为期两周的集中培训,旨在成为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此次活动由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语合中心联合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主办,得到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和巴西华人协会的支持。培训不仅提升了志愿者们的汉语教学能力,还通过文化体验活动深化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为中巴文化交流搭建了新桥梁,体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球推广。培训活动在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举行,吸引了来自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等地的志愿者,涵盖在校大学生、汉语教师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社区工作者。培训内容分为语言教学、文化传播和实践教学三大模块。语言教学模块聚焦汉语语音、语法及课堂管理技巧,采用沉浸式教学法,让志愿者通过模拟课堂提升教学能力。文化传播模块则涵盖中国茶文化、书法、传统音乐等内容,志愿者们亲手体验了普洱茶冲泡和毛笔书法,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教学环节则安排志愿者走进圣保罗的华人社区,与当地学生互动,开展试讲活动。圣保罗作为巴西最大的华人聚居地,拥有约20万华裔人口,是中巴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培训期间,志愿者们走访了圣保罗自由区Liberdade,这是巴西最大的亚裔文化聚集地,以日本和中式建筑、美食闻名。他们参与了当地华人举办的中秋文化节,体验了月饼制作和传统灯谜活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一位志愿者表示:“通过培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教汉语,还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回去后我要向学生们分享这些经历。”此次培训还结合了数字化教学创新。志愿者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线上平台,如Zoom和抖音国际版TikTok,推广汉语教学内容。例如,他们尝试制作短视频,展示中国书法和茶艺,吸引年轻受众。培训还引入了VR技术,让志愿者虚拟体验西安兵马俑、塞罕坝生态景观等中国文化地标,与西安考古展览的数字化展示方式异曲同工。这种科技赋能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培训的趣味性,也契合了2024年国庆婚礼中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体验的趋势。活动背后反映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2024年,全球孔子学院数量已超过550所,巴西的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培养超5000名汉语学习者。专家指出,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推广,更是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类似中国茶酒文化的溢价策略,通过文化赋能提升软实力。培训期间,中国驻巴西大使馆文化参赞王志伟表示,志愿者们将成为中巴友好的“民间大使”,推动中华文化在巴西的传播。然而,国际中文教育在巴西也面临挑战。语言学习的持续性是难题,许多巴西学生因缺少长期学习环境而放弃汉语。对此,培训特别设计了“汉语”模式,鼓励志愿者将汉语教学与职业技能结合,如教授商务汉语或旅游汉语,以提高学习者的实用性。此外,圣保罗的华人社区虽活跃,但文化活动多集中于自由区,覆盖面有限。专家建议,未来可借鉴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区域联动模式,联合巴西其他城市,扩大汉语教学网络。培训活动的社会反响热烈。巴西当地媒体报道称,此次培训为圣保罗的多元文化注入了新活力,志愿者们的热情感染了社区居民。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获得超百万浏览量,网友评论:“看到巴西人学书法、泡中国茶,感觉中巴友谊更紧密了!”一位参与培训的志愿者表示,计划将汉语教学带回里约热内卢的社区学校,结合当地桑巴文化,创新教学方式。此次培训不仅为志愿者们提供了专业技能,也为中巴文化交流播下了种子。从西安考古展览的文物展示到塞罕坝的生态文旅,再到圣保罗的汉语培训,这些案例无不展现了中国文化与全球接轨的努力。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国际中文教育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桥梁,志愿者们用语言和文化,连接起中巴人民的心。”随着培训的结束,这批志愿者将奔赴巴西各地,将汉语与中华文化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