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尼校企共同编制职业教育标准
古力娜扎2024年,中印尼职业教育合作迎来新篇章,两国校企联合编制职业教育标准成为国际合作的新亮点。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印尼通过校企协作,针对新能源、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等前沿产业,共同制定了多项职业教育标准,旨在培养适应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一合作不仅提升了印尼职业教育的质量,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展现了两国在教育领域的深厚友谊与互利共赢。合作的核心项目之一是中国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印尼阿南德工业培训学院、以及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子公司联合成立的“中印尼新能源汽车现代工艺学院”。该学院于2023年11月在雅加达正式揭牌,致力于培养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业人才。学院采用“11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印尼接受一年的理论学习,前往中国柳州进行一年的实践培训,再回到印尼企业进行一年的实习。这种模式以国际化的课程标准为核心,结合中国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印尼的产业实际,制定了涵盖新能源汽车制造、维修与管理的职业标准。2024年,首批50名学生顺利完成培训,其中35人被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子公司录用,平均月薪达500万印尼盾约合2300人民币,远超当地同龄人平均水平。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热议:“中印尼合作让年轻人有了更好的未来,真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国速度!”另一项重要合作是柳工机械印尼公司与雅加达州立理工学院的联合项目。2023年,柳工机械在印尼启动了为期三个月的重型设备工程培训计划,选派20名印尼学生前往中国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技术。培训期间,学生不仅掌握了国际通用的机械操作标准,还学习了中国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回国后,80的学员进入柳工印尼子公司工作,成为技术骨干。一位名叫莫哈马德扎尔凡的学生分享:“在中国的培训让我从零基础到熟练操作挖掘机,现在我在柳工工作,收入翻倍,感谢中印尼的合作!”这一项目被印尼媒体称为“校企合作的典范”,引发广泛关注。校企联合编制的职业教育标准,充分融合了中国的技术优势和印尼的产业需求。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印尼双方基于中国的新能源技术标准和印尼的绿色能源发展规划,制定了包括电池管理、电机维护等内容的课程体系。这些标准不仅适用于印尼当地的电动车产业,还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了毕业生的全球竞争力。2024年,中印尼联合编制的新能源汽车维修职业标准被东盟职业教育联盟采纳,成为区域内首个跨国合作的职业教育标准。网友评论:“这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文化交流,中国和印尼一起为东盟职业教育树了标杆!”中国在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经验为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中国通过“鲁班工坊”等项目,在全球20多个国家建立了职业教育合作平台。2023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印尼万隆技术学院合作设立的“鲁班工坊”,成为印尼首个聚焦智能制造的职业教育基地。该工坊引入中国的数控机床操作标准和教学模式,培养了200余名印尼学生,90以上实现就业。印尼教育部长阿尼斯巴斯维丹在视察工坊时表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帮助我们填补了技术人才的缺口,为印尼工业40战略注入了新动力。”社交平台上,印尼网友点赞:“鲁班工坊让我们的年轻人有了世界级的技术!”合作中,校企联合还注重教师培训与课程开发。2024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选派20名骨干教师赴印尼,与当地教师共同开发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涵盖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印尼教师也在中国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双师型”培训,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雅加达州立理工学院的教师艾哈迈德表示:“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让我大开眼界,校企合作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毕业即就业。”这一模式有效提升了印尼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为两国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交流的桥梁。尽管合作成果显著,但也面临挑战。印尼职业教育基础薄弱,部分地区缺乏现代化的实训设备,且企业参与度不足。对此,中国企业通过捐赠设备、提供奖学金等方式予以支持。例如,柳工机械向印尼10所职业学校捐赠了总价值5000万元人民币的工程机械设备,华为公司则为印尼5所理工学院建立了5G实训室。网友感叹:“中国企业的慷慨援助,为印尼职业教育插上了翅膀!”此外,中印尼双方还计划在2025年启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平台”,通过在线课程和虚拟实训,打破地域限制,进一步推广联合制定的职业标准。中印尼校企合作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两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也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2024年,中印尼双边贸易额达1478亿美元,同比增长61,为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广阔的产业背景。两国校企联合编制的职业教育标准,不仅服务于双边经济合作,也为东盟地区的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正如一位中国教育专家所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关键,中印尼的联合标准为全球职业教育合作树立了榜样。”这份“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与印尼”的合作精神,正推动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共筑梦想,书写互利共赢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