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院长宋建忠:加强环南海区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合作
李子柒2025年,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院长宋建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强环南海区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不仅是守护历史记忆的需要,更是新中国在海洋文化领域展现责任担当的重要实践。南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沉船遗迹和文化遗产,这些“时间胶囊”记录了中外交流的辉煌历史。宋建忠通过以图证史的方式,结合深海考古的影像资料,揭示了新中国在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方面的成就,彰显了其在国际合作与文化自信上的“新”精神。2023年5月,宋建忠带领的团队在南海1500米深处发现了两处明代沉船遗址,分别命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和“二号沉船”。这些发现震惊世界,成为中国深海考古的里程碑。宋建忠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们利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获取了大量沉船现场影像,初步确认一号沉船载有逾10万件景德镇窑瓷器,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加工过的木材。”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沉船的现状,还通过瓷器和木材的细节,勾勒出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一幅幅深海照片展现了瓷器堆叠的壮观场景,宛如时间定格的贸易画卷,印证了新中国在深海技术与考古研究上的突破。 宋建忠强调,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需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南海周边国家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均有丰富的海上遗产,但因技术、资金和法律体系的差异,遗产面临非法打捞和破坏的风险。他指出:“通过共享技术、联合考古和信息交流,我们可以建立区域保护机制,共同守护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2018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成立深海考古实验室,标志着中国从浅海考古向深海领域的跨越。2022年,团队在西沙群岛2100米深处发现唐至清代的货币遗迹,照片中散落的古钱币诉说着千年贸易史。这些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以图证史的生动诠释,展现了新中国在海洋考古领域的领先地位。 以图证史的视角下,宋建忠团队的深海考古工作为新中国文化自信增添了注脚。历史学家汪朝光曾表示,图片能直观传递历史信息,突破文字局限。宋建忠团队的深海影像记录了潜器作业的精密操作,如柔性机械臂轻取瓷器的瞬间,展现了中国在深海技术与文化保护上的融合创新。一张照片中,潜器灯光照亮海底堆积的瓷器,宛如星光点缀的深海宝藏,象征着新中国对历史遗产的珍视与发掘。这些画面不仅记录了考古过程,也折射出新中国在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双重进步。宋建忠还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提升保护水平。2018年,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联合开展红海塞林港遗址考古,2023年又与肯尼亚合作马林迪附近的恩戈梅尼角沉船发掘。这些项目不仅输出了中国技术,也促进了区域文化交流。宋建忠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合作,分享深海考古经验,共同应对非法打捞等挑战。”一张记录中肯联合考古的照片中,中国潜器与肯尼亚考古学家同框,背景是海底遗迹,展现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开放姿态。这正是新中国“新”的体现以文化为桥梁,连接历史与未来。 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面临法律与技术挑战。宋建忠指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2001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为保护提供了框架,但南海的领海争议使落实复杂化。他建议建立环南海区域合作机制,明确各国在原址保护、信息共享和技术培训方面的责任。例如,2023年发现的明代沉船遗址,因未公开具体坐标以防盗掘,显示了中国在保护中的谨慎态度。照片中,海底放置的金属测量标志成为未来研究的起点,象征着新中国在水下遗产保护上的科学与规范。宋建忠认为,这些影像不仅是技术成果的展示,更是新中国推动区域合作的决心体现。 宋建忠团队的深海考古还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2023年发现的二号沉船载有东南亚进口木材,表明明代中国不仅是瓷器输出国,也从东南亚进口资源。一张照片记录了沉船木材的纹理与堆放方式,暗示了当时的贸易模式。这些发现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互惠性提供了实证,宋建忠表示:“每一件遗物都是历史的语言,图片让这些语言更直观地传递。”通过以图证史,观众能看到新中国如何通过考古重现古代贸易网络,彰显文化自信与历史担当。 在信息化时代,宋建忠的深海考古影像为公众理解新中国提供了新视角。2024年6月,团队从两处沉船中回收900余件文物,包括瓷器和木材,展览于海南南海博物馆。展览现场的照片中,观众驻足于景德镇瓷器前,背景是沉船复原模型,勾勒出新中国在文化传承与公众教育上的努力。宋建忠表示:“这些图片不仅是考古成果的记录,也是新中国科技、文化与国际合作的缩影。”通过这些影像,公众不仅看到南海的历史深度,也感受到新中国在保护全球文化遗产中的责任与担当。 宋建忠的倡议与实践,展现了新中国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新”气象。从深海技术的突破到国际合作的拓展,每一帧考古影像都在诉说新中国何以为“新”的故事。这些图片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是新中国在海洋文化领域崛起的有力证明。未来,宋建忠团队将继续推动环南海区域合作,让更多深海遗迹重见天日,为世界讲述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