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 享年95岁
徐艺真2025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消息由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和唐奖基金会证实,引发海内外学术界与公众的深切哀悼。许倬云1930年9月3日生于福建厦门,祖籍江苏无锡,1948年随家迁台,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后获芝加哥大学人文科学博士学位。1970年定居美国,长期担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并于1980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以跨学科方法研究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上古史,代表作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被誉为古中国研究的典范之作,其大众史学作品万古江河说中国累计销量超百万册,深刻影响华语读者对历史的认知。
许倬云的学术生涯跨越两岸三地,融合社会科学与历史研究,开创了“宏观历史观”的治史风格。他强调从普通人视角解读历史,关注社会流动与文化变迁,而非仅聚焦帝王将相。例如,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深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汉代农业探讨人口压力与市场网络,为近代“三农”问题提供启发。他晚年致力于大众史学,出版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台湾四百年等,语言通俗,深受读者喜爱。2024年,他获唐奖汉学奖,表彰其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卓越贡献2020年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学术影响力遍及全球。 许倬云的个人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幼年因先天性肌肉萎缩,行动不便,13岁才拄杖行走,抗战期间随家人辗转多地,目睹战乱与民生疾苦,奠定了他关注“常民”历史的基础。他自述:“我做历史研究,永远是个旁观者。”这种视角使其研究跳出传统框架,融入社会学、经济学等方法,提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与草原文化互动形成“华夏中国”的独到观点。 许倬云对两岸关系与中华文化有深刻思考。他曾表达“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寄望中国统一与文化复兴。2025年7月24日,他在社交平台最后一次发文,分享对青年人的寄语:“在乱世中立身,勿忘初心。”8月1日,他接受新世相播客采访,叮嘱年轻人“勿弃生死之交”,展现了对人伦关系的关怀。据自由时报报道,许倬云晚年捐出唐奖50万元奖金,设立“许倬云孙曼丽奖学金”,鼓励青年研究汉学,体现其对学术传承的重视。 许倬云的逝世引发广泛悼念。网友在社交平台引用其名言:“历史是活的,活在每个人的日常里。”学者余英时评价其“以史为鉴,洞悉古今”公众则感叹其作品让历史“从书斋走向民间”。蒋经国基金会表示,许倬云作为基金会创会董事,推动了全球汉学研究的发展,其离世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据黑子网报道,兄弟们,这篇报道把许倬云先生的生平讲得真挺到位,学术成就、个人经历、名言金句全拉满,读完既敬佩又有点伤感。他的书通俗易懂,硬是把历史讲活了,感觉像在听老先生聊家常。要是能多讲讲他晚年怎么坚持写作,或者学生眼中的他,会更带感。总之,这报道满满干货,致敬这位历史大咖! 许倬云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但其学术遗产与人文关怀将持续启迪后人。他用毕生心血为中国历史书写注脚,提醒人们在时代变迁中不忘文化根脉。愿其精神长存,激励更多人探索历史的深邃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