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四季回响-以山水之音串联四季之美-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何丹彤二十年前,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上。如今,这颗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引领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从江南水乡到西北荒漠,从沿海湿地到秦巴山区,各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 在浙江杭州,钱塘江畔的湿地公园成了候鸟的天堂。曾经的荒地经过系统治理,芦苇荡间如今飞舞着140余种鸟类,成了市民镜头里的常客。2024年9月,这片湿地正式开园,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感受自然的馈赠。
更令人振奋的是,杭州因此获得了“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并将在今年9月举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这是对杭州生态保护成果的肯定,也让人们看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能。 而在陕西安康,秦巴山区的绿水青山正书写着新的篇章。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考察时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地牢记嘱托,聚焦富硒产业,发展生态茶园,打造绿色经济。清澈的河水、葱茏的山林间,茶叶种植不仅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安康的实践证明,保护生态不仅不与经济发展对立,反而能成为致富的新路径。 新疆的赛里木湖也是绿水青山的生动例证。湖水清澈,与远处的雪山相映成趣,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湖边的牧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过上了比以往更富裕的生活。同样,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的融雪水从昆仑山流下,将荒漠变为绿洲。牧草丰茂,牛羊成群,曾经的沙海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变化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他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美丽。
回望过去二十年,中国的生态保护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期,部分地区为了经济发展牺牲了环境,河流污染、森林退化等问题层出不穷。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各地转变发展方式。浙江的安吉县曾因矿业破坏了生态环境,但在理念引导下,当地关闭矿山,发展竹产业和旅游业,如今成了全国生态旅游的标杆。类似的例子在全国比比皆是,无论是山东济南卧虎山水库的白鹭翩飞,还是湖南三湘四水的守护行动,都让人感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希望。
这些成就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群众的参与。从中央到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突出位置,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打响。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比如,浙江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发展与保护”协同并进湖南的环保组织“绿色潇湘”则通过公众参与,守护着当地的水源地。正是这些点滴努力,汇聚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仍在延续。无论是安吉的竹海、杭州的湿地,还是安康的茶园、赛里木湖的牧场,这些绿水青山间的故事,都在四季更迭中回响。
它们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不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未来,中国将继续以绿色为底色,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