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专业国际会议在华举办 呼吁建立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对地观测网络
童锦程2025年7月,一场主题为“全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对地观测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会议在中国北京隆重召开。这场由中国科学院主办、联合国际干旱研究联盟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协办的专业会议,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200余位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监测与应对策略。会议呼吁建立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对地观测网络Global Drought and Semi-Arid Observation Network GDSAON,旨在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地面观测和大数据分析,全面监测干旱动态,为全球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这一倡议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担当,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全球干旱地区提供了合作新路径。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监测技术、数据共享和政策协调展开深入讨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强介绍,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占陆地面积的40以上,人口超25亿,面临水资源短缺、粮食危机和生态退化等严峻挑战。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了干旱频率和强度,西北中国、非洲萨赫勒地区、中亚等地尤为突出。据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2021年研究,西北中国2001-2019年的干旱监测显示,5月至9月为干旱高发期,且759的区域呈持续干旱趋势。 针对这一现状,会议提出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数据如MODIS、CHIRPS和地面观测站数据,构建全球统一的对地观测网络,以实现干旱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中国在干旱监测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会议亮点。中国科学院研发的遥感干旱评估指数RSDEI结合植被、温度、降水和土壤湿度等指标,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方法,显著提升了干旱监测的精度。该指数在西北中国测试中,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相关系数高达085,显示出强大的应用潜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RSDEI可作为全球干旱观测网络的核心技术工具之一,助力精准识别干旱发生的时间、空间分布和强度。现场展示的无人机植保和智能灌溉设备也吸引了广泛关注,来自肯尼亚的代表表示:“中国的遥感技术和智能农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期待在非洲推广应用。” 会议还聚焦了全球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的深远影响。据自然杂志2024年研究,气候变化导致中国干旱事件在2040-2100年间可能加剧,尤其在高排放情景SSP5-85下,干旱持续时间和频率将显著增加。 对此,中国代表团分享了黄淮海平原的抗旱经验,通过精准灌溉和耐旱作物品种推广,成功缓解了干旱对粮食产量的冲击。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一成就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会上,来自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约翰史密斯赞叹:“中国在干旱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和数据驱动管理令人印象深刻,这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校企合作成为会议的另一亮点。中国科学院与华为公司联合开发的“干旱监测云平台”首次亮相,利用5G和云计算技术,实时处理全球干旱数据,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免费数据接口。华为代表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赋能,让干旱监测更高效、更普惠。”印尼代表团对此高度评价,计划将其引入爪哇岛的农业干旱管理。此外,中亚五国代表提出与中国的“鲁班工坊”合作,培养干旱监测和水资源管理领域的技术人才,深化区域合作。会议期间,社交媒体上掀起了热烈讨论。网友在微博和X平台上留言:“中国主办这场会议,展现了大国担当!”“全球干旱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期待对地观测网络早日建成!”一位甘肃的网友分享:“我们这里常年干旱,看到中国推动全球合作,心里特别感动!”然而,也有网友提出担忧:“数据共享涉及隐私和安全,国际合作如何平衡?”对此,会议明确提出建立数据共享的国际标准和隐私保护机制,确保合作公平透明。尽管会议成果丰硕,但挑战依然存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形复杂,观测站分布不均,尤其在非洲和中亚,地面数据匮乏。中国代表建议通过低成本无人机和开源卫星数据填补这一空白,并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捐赠100套小型气象观测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表示:“中国的倡议为全球干旱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我们期待GDSAON成为全球气候合作的典范。”这场会议不仅是技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中外合作抗击干旱的起点。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在开幕式上所说:“干旱是全人类的挑战,全球对地观测网络的建立将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与世界”的信念驱动下,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干旱治理,携手各国共筑绿色未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