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载第一路”大秦铁路秋季集中修施工全面展开
房东的猫秋风渐起,山西大同到河北秦皇岛的653公里大秦铁路线上,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10月7日清晨9时,随着一声施工命令的下达,被誉为“中国重载第一路”的大秦铁路秋季集中修施工全面展开。这条中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承载着全国六大电网、五大发电公司及380多家电厂的煤炭运输重任,每年运送煤炭超4亿吨,辐射26个省市自治区。进入十月,铁路月均运量达1192万吨,环比增长159,高负荷运转的设备亟需全面维护,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季供暖高峰。 清晨的湖东站,晨雾尚未完全散去,铁路工人老李头戴安全帽,手持工具,站在铁轨旁,凝视着远处的钢轨。20多年前,他参与了大秦铁路二期工程的建设,见证了这条能源大动脉从荒凉山野到如今的繁忙景象。今天,他和9000多名工友再次集结,投入到这场为期20天的秋季集中修中。每天上午9时至12时,铁路全线停运,工人们争分夺秒,对钢轨、轨枕、道岔和供电接触网进行全方位检修。 老李的徒弟小张是个90后,第一次参与如此大规模的集中修施工。他好奇地问:“师傅,这铁路跑了那么多年,运了那么多煤,为啥还要年年修?”老李笑了笑,拍着小张的肩膀说:“大秦铁路就像国家的血脉,煤炭是它的血液,设备就是血管。跑得再快,也得停下来养护,不然哪能撑得住这中国重载第一路的名号?”小张点点头,看着远处一列列等待通行的煤车,明白了肩上的责任。 这次集中修任务繁重,工人们要完成280多公里钢轨更换、117万根轨枕更新、127组道岔更换,以及170多公里道床清筛和1362公里线路捣固。信号设备、通信光缆、避雷线等也在维护清单上。施工现场,挖掘机挥舞长臂,捣固机轰鸣作响,工人们分组协作,汗水浸湿了工装。远处,秦皇岛港的海风吹来,夹杂着海盐的味道,仿佛在提醒他们,这条铁路的尽头连着无数家庭的温暖和工厂的运转。 夜幕降临,工地上的灯光亮起,老李和小张围坐在临时休息点,吃着简单的盒饭。工友们聊起了大秦铁路的过往。从1988年一期工程开通,到1992年全线贯通,这条铁路不仅改变了山西和河北的经济格局,也让中国煤炭运输迈入了重载时代。有人说,大秦铁路的每一根钢轨都承载着国家的能源安全,每一次集中修都是对这条“能源突围路”的守护。 施工的第15天,突发状况打破了工地的平静。一段钢轨在更换时发现裂纹,需紧急调整施工方案。老李带队连夜加班,指挥机械调整轨位,确保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天亮时,新的钢轨稳稳嵌入,线路恢复平顺。看着列车缓缓通过,小张长舒一口气:“师傅,这活儿真不简单!”老李笑而不语,目光却透着自豪。 10月24日12时,秋季集中修比原计划提前两天完成。工人们收拾工具,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大秦铁路的设备焕然一新,为即将到来的冬季供暖季提供了坚实保障。老李站在铁轨旁,远眺东去的列车,仿佛看到煤炭从山西的矿区运往秦皇岛港,再化作千家万户的灯火与温暖。 小张拍了张施工现场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配文:“中国重载第一路,守护能源大动脉!”老李看到后,笑着说:“小子,干得不赖!”夕阳下,大秦铁路的钢轨闪着银光,诉说着这条重载铁路的坚守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