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女生花光父母14万刷礼物后辍学
陶桃黑子网报道这两天,河北保定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让无数人揪心。一个12岁的小学六年级女孩小倩化名,因为在学校里被同学冷落,感到孤单的她把情绪寄托在了虚拟世界,结果却在短短5个月内,通过一个叫“觅光”的聊天交友软件,花光了家里全部的14万元积蓄。这笔钱是她父母在毛巾厂辛苦多年攒下的血汗钱。如今,女孩不仅辍学在家,心理也受到严重影响,而她的父亲陈正化名为了讨回这笔钱,已经将涉事平台告上法庭,案件将在2025年9月在广州互联网法院开庭审理。
事情的起因得从2023年底说起。小倩因为上网课的需要,从父母那儿得到了一部手机。偶然间,她看到了“觅光”APP的广告,下载后开始接触这个聊天交友平台。在现实中内向的她,在学校里常常被同学冷落,缺乏朋友的陪伴让她感到孤独。可在“觅光”的聊天室里,情况完全不同。只要她送出虚拟礼物,聊天室里就会变得热闹非凡,有人起哄,有人捧场,她仿佛成了焦点。为了维持这种被簇拥的感觉,小倩开始不断充值,送出各种礼物,其中最贵的一个“结婚礼”高达5200元。
从2023年12月到2024年3月,她通过微信转账,陆续将父母银行卡里的14万余元全部花在了多个交友平台上,其中“觅光”就占了超过10万元。 直到2024年3月,陈正准备给浇地用的水泵卡充值时,才发现银行卡里仅剩13元。他赶紧去银行查询,才知道这14万元早已被女儿花得一干二净。陈正今年五十多岁,和妻子在保定一家毛巾厂打工,每月收入只有几千元。这14万元是他们多年的全部积蓄,原本打算用来改善生活或是给女儿未来上学用。
得知真相后,陈正整个人都懵了,愤怒又无奈。更让人心痛的是,小倩原本是个成绩优秀、聪明伶俐的孩子,可这件事对她的心理打击巨大,去年小学毕业后,她再也没能继续上学,辍学在家,整日沉默寡言。 陈正试图通过警方联系“觅光”平台,要求退款,但对方以各种理由推脱,后来干脆联系不上。无奈之下,他决定走法律途径,起诉“觅光”所属公司以及另外两家收款公司,希望能追回这笔救命钱。根据法律专家的说法,按照民法典第19条,8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大额消费需经监护人同意,否则可主张无效。
但难点在于,家长需要证明这些充值行为确实由孩子操作,而非成年人。陈正的案件能否胜诉,9月的庭审或许会给答案。 这起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很多人同情小倩一家,觉得一个12岁的孩子哪懂得这么多,心智尚未成熟,平台却没有严格的年龄验证和消费限制,明显存在监管漏洞。有人指出,聊天室里那些起哄刷礼物的人,可能也起到了诱导作用。还有网友提到,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湖北一个17岁少年在直播平台打赏了45万元,四川一个13岁男孩用拆迁款打赏了34万元。
这些案例都暴露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消费的问题,以及平台在审核和限制上的不足。 当然,也有声音认为家长有一定责任。陈正将银行卡绑定在手机上,却没有设置支付限制,这让小倩能轻易动用巨款。网友们呼吁,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网络行为监管,比如设置支付密码、限制上网时间,甚至跟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网络使用规则。同时,社会各界也希望平台能加强技术手段,比如引入人脸识别或更严格的实名认证,防止未成年人无节制消费。 小倩的故事让人唏嘘。
一个孩子的孤独感,竟然让整个家庭陷入绝境。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问题刻不容缓。希望通过法律的介入,能给小倩一家一个公道,也希望社会能从中吸取教训,给孩子们一个更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