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中学“割颈案”一审宣判 台湾民众关注校园安全
徐艺真2023年12月25日,台湾新北市土城清水高中附设国中部发生一起震惊全台的校园割颈案。一名15岁郭姓国三男生因替“乾妹”林姓女同学出气,与同校杨姓男同学发生争执,情绪失控下持弹簧刀朝杨姓同学颈部及胸部连刺10刀,导致杨同学当场失血过多、失去生命迹象。杨同学被紧急送往亚东纪念医院,医院为其使用叶克膜抢救,一度恢复生命迹象,但终因伤势过重,于12月26日晚间不幸离世。这起案件不仅让受害者家庭陷入无尽悲痛,也敲响了台湾校园安全的警钟。2024年9月30日,新北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一审宣判,郭姓少年被依杀害罪判处9年徒刑,林姓少女因教唆杀害被判8年徒刑,全案可上诉。此判决引发受害者家属及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台湾民众对校园安全及青少年司法制度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案件起因看似琐碎,却暴露出青少年情绪管理及校园冲突处理的深层问题。据调查,事发当天午餐时间,林姓女同学前往杨姓同学班级找朋友聊天,因非同班学生被杨同学要求离开,双方发生口角。林女心生不满,返回自己班级后向“乾哥”郭姓少年诉说委屈,郭男遂纠集其他同学前往杨同学班级理论。争执过程中,双方从口角升级为肢体冲突,郭男突然掏出预藏的弹簧刀,朝杨同学颈部及胸部猛刺,致其当场倒地。校方迅速报警并通知救护车,但杨同学终因失血过多不治身亡。事后,警方查明郭男随身携带弹簧刀,显示其可能早有暴力倾向,而林女在事件中起到教唆作用,二人被依杀害罪起诉。2024年9月30日,新北地院少年法庭宣判,考量郭姓少年及林姓少女均未满18岁,依据台湾少年事件处理法可减刑,最终判处郭男9年、林女8年徒刑。法院新闻稿指出,二人在少年观护所接受多次心理咨询与晤谈,已初步反省自身过错,但仍需较长时间的机构矫正以调整身心状态。法院同时提到,案件发生在本应安全的校园环境,严重危害学生安全,受害者父母痛失爱子,检方及家属均请求重判。然而,判决结果引发受害者家属强烈不满。杨姓少年父亲泣诉:“我儿子的命比贪污罪还轻吗?司法公平何在?”他认为少年事件处理法对未成年凶手的保护过于宽松,计划提起上诉,呼吁修改法律,延长青少年重罪的刑责记录保存期限。这起案件引发台湾社会对校园安全的深刻反思。据台湾教育部门统计,2023年全台校园暴力事件达27万起,同比增长60,其中初中及高中阶段的暴力事件占比较高,达8330起。新北割颈案被视为校园暴力升级的极端案例,暴露了学校在冲突预防、心理辅导及安全管理上的不足。事发后,新北市政府教育局要求全市学校加强校园巡逻、增设监控设备,并推动“友善校园周”活动,强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及求助管道教育。然而,教育界人士指出,单纯增加硬件设施难以根治问题,校园暴力的背后往往涉及家庭教育缺失、青少年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及社会价值观偏差等复杂因素。社会舆论对判决结果的争议也反映出民众对青少年司法制度的质疑。台湾少年事件处理法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强调教育与矫正而非惩罚,但此案中,受害者家属及部分民众认为轻判未能体现公平正义。立法委员石一佑陪同杨姓少年家属召开记者会,呼吁修订法律,对涉及重罪的青少年加重刑责,并延长犯罪记录保存期限,以遏制校园暴力。另一方面,部分专家则认为,青少年犯罪多源于冲动与环境影响,过分重判可能阻碍其改过自新,建议加强心理干预及家庭支持系统。如同万水千山总是情所传递的深情与坚持,台湾社会在悲剧后展现了对校园安全的共同关切。家长团体呼吁政府召开“校园安全网络会议”,整合教育、司法及社会福利资源,完善家庭教育机制。教育部则表示,将于2025年底前修订学校处理校园暴力事件指引,增设危机预警机制,并推广“情绪管理课程”至全台中小学。民众期待,通过制度完善与社会合力,校园能重回安全与温馨的港湾,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