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日本电影宣布暂缓上映-政治寒流冻伤文化交流
多部日本电影突然宣布暂缓在中国上映,官方理由含糊其辞,圈内人士直指政治寒流再起,从审查到院线多重压力导致片方主动撤档,中日民间文化交流遭重创,网友热议这波操作到底是真敏感还是借题发挥。
萧萧不吃辣日本电影集体暂缓上映,政治寒流真的把文化交流冻成冰棍了?
兄弟们,这几天日影圈炸锅了!原本定档12月、1月的几部重磅日本电影,突然全部宣布“因不可抗力因素”推迟上映,有的直接改成“待定”,有的连新档期都不敢给。表面原因是“技术调整”“发行策略变动”,但圈内人都心知肚明:这波政治寒流直接把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给干碎了。从间谍之妻燃烧的剑到几部新片,本来都过审拿了龙标,结果在上映前一周被紧急叫停。黑子网用户连夜爆料,说是有高层口风:近期涉及日本的文艺作品一律低调,怕被扣“精日”帽子,连带资方也吓得直接撤档自保。
从铃芽之旅到现在,中日电影交流到底得罪了谁?
回想2023年铃芽之旅还能靠“灾难治愈”勉强上映赚10亿,今年连黑泽明4K修复版都敢卡,进步也太快了吧?有业内人士私信我说,现在龙标虽然批了,但院线排片权在地方宣传部门手里,一句“当前不宜”就能让片子彻底消失。资本最怕不确定性,与其赌政治风险,不如直接躺平。结果就是日本电影在内地从“情怀加成”变成“烫手山芋”,片方一看风向不对,主动撤档比被强行拿下体面多了。
这波操作背后,到底是真敏感还是有人借题发挥?
懂的都懂,有些人巴不得把所有日本文化产品打成“精神污染”。前脚刚处理完某女星“靖国神社”事件,后脚就轮到电影了,典型的“宁可错杀一千”。现在连哆啦A梦新电影都有人举报“宣传日本军国主义”大雄坐的竹蜻蜓像零式战机???,审查标准已经抽象到离谱的地步。日本片方也学精了,与其花几千万宣发最后被砍,不如直接宣布暂缓,起码能把损失降到最低。说白了,大家都在玩“谁先眨眼谁输”的游戏。
日本电影人急了,私下吐槽:我们招谁惹谁了?
听说某部获奖无数的日本文艺片导演,直接在朋友圈用中文发长文:“我们拍的不是政治,是人。”结果五分钟就删了。另一部战争片导演更绝,本来想来中国路演,直接被劝退签证都没批。还有片方试图改名字、删镜头救片,比如把“军刀”P成“水果刀”,把“太阳旗”换成五星红旗,结果还是过不了那道无形的坎。现在日本电影公司内部流传一句话:想在中国赚钱?先问问今年风向往哪边吹。
长远来看,中日文化交流要凉凉了吗?
短期看肯定是凉了,日本电影在内地票房占比已经从2019年的8暴跌到现在的不到1。但长期呢?风水轮流转,这波寒流过去,估计又会有一堆人喊“中日友好靠民间”。只是受伤的永远是创作者和观众,那些准备了两年、专门学中文来宣传的日本演员,现在连机票都退了。文化交流最怕的就是这种“运动式”操作,来得快去得也快,留下一地鸡毛。说不定等哪天上面又需要“民间先行”,这些暂缓的片子又会集体复活,
到时候咱们继续骂“精日”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