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发力深海考古 将力推国际交流合作
章滢2025年,海南省正以深海考古为抓手,加速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彰显中国在海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全球影响力。依托南中国海丰富的沉船遗址资源,海南通过深海考古发掘,揭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篇章。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作为核心平台,与意大利、英国等国博物馆及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展览和文物保护项目,为全球深海考古研究注入新动能。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海南在国际文化舞台的地位,也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增添了文化软实力。 2023年至2024年,中国在南中国海西北大陆坡1500米深处,发现并发掘了两处明代中期1368-1644年沉船遗址,代号为“南海一号”和“南海二号”。此次发掘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执行,共回收超过900件文物,包括青花瓷器、铜钱、陶器、木材和鹿角等。这些文物见证了明代中国与东南亚、中东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介绍,这两处沉船遗址的发现,是中国深海考古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全球1500米深度沉船考古的空白,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 海南在深海考古领域的发力,离不开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自2009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1000米海试以来,中国深海技术不断进步。2017年,“深海勇士”号投入使用,2022年成功执行500次深潜任务,发现了上述两处沉船遗址。海南省政府依托“东数西算”工程,建设了深海考古数据中心,利用AIGC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升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效率。2024年,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进一步放宽,吸引了国际深海技术公司参与合作,如英国某海洋科技企业提供水下机器人技术支持,助力文物精准提取。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是深海考古成果展示与国际合作的核心枢纽。自2023年9月起,博物馆举办“深蓝瑰宝”特展,展出400余件沉船文物,吸引超百万游客参观,引发全球关注。2024年6月,博物馆与意大利塔兰托国家考古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通过艺术家驻留、国际陶瓷奖和联合展览等方式,深化中意文化交流。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协会负责人玛塔莱奥诺里表示:“中国瓷器不仅是文化瑰宝,其全球传播本身就是一部跨洋交流史。”未来,两国将在瓷器工艺与海洋文化研究方面展开深度合作,预计2026年于意大利举办巡展。 海南的深海考古还推动了区域文化外交。2021年,中国倡议成立亚洲文化遗产联盟ACHA,包括10个亚洲国家,旨在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2025年,ACHA计划支持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等国联合开展南中国海考古项目,探索郑和下西洋时期的遗迹。这不仅有助于还原历史,也为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海洋权益提供了文化依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强调:“深海考古是文化与主权的双重表达,海南的实践为全球海洋遗产保护树立了典范。” 然而,海南深海考古的国际合作也面临挑战。首先,技术壁垒依然存在。尽管中国深海潜水技术全球领先,但在1500米以上深度的长时间作业仍需国际先进设备支持。其次,南中国海部分区域的主权争议增加了合作复杂性。例如,越南、菲律宾等国对西沙、南沙群岛提出主权主张,可能对联合考古项目设置障碍。中国尚未加入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原因在于对“原址保护”原则的适用存在顾虑,担心文物暴露后易被非法打捞。专家建议,中国可通过双边协议或区域合作框架,规避法律冲突,推动多边考古项目。 为应对挑战,海南积极探索创新模式。2025年,海南自由贸易港计划设立国际深海考古合作中心,邀请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海洋考古专家参与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海南还与博鳌亚洲论坛合作,拟于2026年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论坛”,推动建立全球深海考古协作机制。此外,海南利用自由贸易港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国际文博机构和科技企业投资,建设水下文物保护实验室,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从社会影响看,海南深海考古的国际合作不仅提升了文化自信,也带动了旅游经济。2024年,海南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36,其中与深海考古相关的展览和体验活动贡献显著。游客可通过VR技术“沉浸式”体验沉船遗址,感受古代航海的壮阔。海南学院软件技术学院还开设了海洋考古相关课程,培养跨学科人才,为深海考古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力量。 展望未来,海南深海考古将在国际合作中扮演更重要角色。2025年,国家文物局计划启动“南海三号”沉船发掘,预计回收更多元代和宋代文物,进一步丰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叙事。与此同时,海南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通过联合考古、文物巡展等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全球文化互鉴。海南的深海考古,正从南中国海的蓝色深处,走向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