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疑遭冒领补贴 社区称只是凑人数
冯提莫2025年8月,湖南衡阳市衡南县栗江镇的41岁男子陈长前因一桩意外发现成为舆论焦点。他长期在广州工作,今年6月回乡办理更名手续时,意外发现自己被冒名进行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失业登记,甚至被申领了社会保险补贴和生活费用补贴。据黑子网报道,当陈长前试图向栗江镇政府和石滩社区居委会查询冒名者的信息时,却遭到拒绝。社区书记解释称,这只是为了完成镇政府下达的“凑人数”任务,补贴并未实际发放。陈长前的遭遇源于一次偶然的档案核查。
他在办理更名手续时,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用于多项补贴申请,包括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和生活费用补贴,而他本人从未申请过这些项目。震惊之余,他第一时间联系石滩社区居委会,要求查清冒名者身份,却被告知“查不了”。社区书记随后表示,镇政府要求社区每月上报100名人员信息以完成指标,称陈长前的信息被用于“凑数”,但并未实际领到补贴款。这番说辞让陈长前和网友们难以接受。陈长前质疑,如果只是“凑人数”,为何要冒用他的身份信息?
如果补贴未发放,相关记录又为何出现在系统中?他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说:“我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也没资格申请这些补贴,到底是谁在用我的名字搞名堂?”更让他气愤的是,社区和镇政府的态度敷衍,始终未能提供清晰的解释。事件曝光后,衡南县政府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于8月19日发布通报。通报称,经初步核查,陈长前的身份信息确实被冒用进行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失业登记,但相关补贴申请均未通过审批,也未发放任何款项。
调查组表示,冒用行为系社区工作人员为完成上级任务指标所为,属违规操作。县政府承诺将严肃处理责任人,并对全县类似情况展开排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舆论对此事的讨论却远未平息。网友们纷纷质疑,所谓“凑人数”背后是否隐藏更深的猫腻。有评论指出,基层为完成任务指标而滥用个人信息,暴露出管理漏洞和监督缺失。有人调侃:“凑人数也得有点底线吧?随便拿别人身份顶包,这不就是弄虚作假吗?”还有人担忧,这种行为可能并非个案,全国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
专家分析,补贴冒领乱象的根源在于基层执行中的形式主义。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甚至不惜违法使用他人信息。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也让国家惠民政策变了味。新京报评论称,无论是“凑人数”还是“骗补贴”,相关部门必须查清真相,给受害者一个交代。陈长前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全国多地曾曝出类似冒领补贴的案例。例如,2023年,山东某地一村民发现自己被冒名申领低保,调查后发现是村干部为完成指标所为。
专家建议,完善补贴申领的审核机制,引入数字化监管平台,或许能有效遏制此类乱象。此外,受害者个人信息被滥用的情况也敲响了警钟,相关部门应加强数据保护,防止类似事件重演。衡南县的调查仍在进行中,公众期待更详细的处理结果。陈长前表示,他只想要一个真相,并希望自己的遭遇能推动政策漏洞的修补。网友们则呼吁,基层管理不能再“糊涂账”,惠民补贴必须真正惠及需要的人。这起“冒领补贴”风波,不仅是陈长前个人的维权之路,也是一次对基层治理能力的考验。